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的社会控制是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它认为,一切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就其社会意义而言,不仅取决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及阶级利益,而且根植于特定的文化类型之中。教育的文化复制与社会分层功能是教育社会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它认为,作为建构社会集体记忆的主要机制,教育是一个政治权力展示其话语霸权的舞台,是利益集团尤其是权力集团进行文化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场所。“知识”与“权力”是这两个命题所蕴涵的一对基本概念。本文从知识与权力之间的关系切题,对中国古代科学教育进行解读,提出: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场域孕育了具有独特形态的中国传统科学,科学范型的变化根源在于社会权力对于知识的控制和规约,而中国古代科学教育不仅是社会权力对知识实施控制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这种控制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历史总是发生在一定的场域与背景之中,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形态、文化类型的描述是我们进行理论分析的前提条件。受年鉴学派“长时段”历史观的启发,我们着力于“在共性中寻找个性,在个性中发掘共性”,从一般文化的通性转向具体文化的个性,在具体文化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寻求其核心的、具有通性的概念,从而提取出古代中国社会历史与文化中一以贯之的基本线索,通过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分析揭示其与知识的发生、发展之间的密切关联。首先,本文从地理环境、生产方式以及政治形态三个方面勾勒了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基本物质图景;其次,以儒学的制度化为基本的历史事件解析了儒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与变迁所导致的根本性影响,进而提出“和”是贯串在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化世界之中的基本精神。而正是这种独特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背景,构作了中国传统科学独特的知识范型以及科学教育的独特品性。 充分地占有史料以客观地认识和把握事物原初的基本状态是历史研究的基本要求。本文在梳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以教育实践方式的基本表现与历史发展为依据,进一步选取了中国古代科学教育的组织方式、教育内容的选择与提取以及教育知识的评价制度为研究与分析的对象,并将其对应于知识的生产、传递以及交换过程,分别探讨了意识形态与科学教育的关系、科学教育知识的选择与演化以及考试制度中所体现的权力意志等等问题,提出:政教合一是中国古代科学教育组织方式的基本特征;重用轻体是古代科学教育知识选择的基本原则;而考试制度作为知识的评价制度,是 I<WP=4>权力对知识直接施以控制的重要机制。因而,教育自其发生始,就作为一个重要的变量参与了知识的生产及演变的过程,并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策略和技术,规约着知识体系的发生、形成以及发展路向。本文从对“李约瑟难题”的关注开始,然而研究的目的却并不在于为解决问题提供一个一劳永逸的答案。我们认为,“李约瑟难题”与其说是一个历史问题,不如说是一个哲学的和文化的问题,不同的解答方式预示了不同的文化策略及立场。我们重新解读中国古代科学教育,目的正在于从中国传统科学与科学教育发生发展的原始历史条件出发,直面事物的原初状态,探讨其中所蕴涵的多种发展的可能性,从而说明知识的社会建构的本性。理解是多种多样的,因而,我们的解读也只是众多的可能的理解与解读方式中的一种,而事物的可能性却是无法穷尽的。这是“李约瑟难题”带给我们的启示,同时也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