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 Swingle)为苦木科(Simaroubaceae)臭椿属药用植物,是我国民间常用的中草药。本论文引言部分对19世纪60年代至今,从臭椿中分离出的20多种苦木苦味素类物质的化学结构及相关的生物活性研究进行了综述。苦木苦味素是苦木科植物含有的特征性成分,主要为四环二萜内酯和五环二萜内酯。该类化合物的新颖结构,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从而,在1983-1987年完成了对苦木内酯A-N(shiniulactone A-N)的分离和结构鉴定,随之出现了有关臭椿中活性成分抗病毒、抗肿瘤、抗阿米巴、杀菌和抗疟活性以及其化感作用、除草作用的研究。其后,于1996年和2003年又出现了有关臭椿醇A-G(ailantinol A-G)的报道。从有关臭椿的植物化学及其活性成分的生物活性研究历程来看,19世纪80年代可以作为该植物研究的鼎盛时期,其后至今,对该植物材料的关注程度和研究力度呈下降态势。引言部分中,在总结和归纳有关臭椿的植物化学和活性成分生物活性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我们对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作了深入的剖析,结合沈建国等人对药用植物抗烟草花叶病毒作用的筛选和臭椿抗TMV的作用机制研究,我们认为,应该加大对该植物材料开发成为新型植物源抗病毒剂的研究力度。为此,我们对臭椿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确定其化学结构,然后,进行抗TMV活性的测定,以期明确臭椿中抗TMV活性物质的种类,为该植物材料的开发利用和活性物质抗TMV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采用正相柱层析、反相柱层析和液相色谱分离方法,从中药椿根皮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到12个化合物,通过光谱学方法确定了其化学结构,化合物1~7为新木脂素(neolignan)类化合物,化合物8~10为苦木苦味素类物质,化合物11~12为芳酸化合物。采用局部枯斑法和叶碟法测定了化合物抑制烟草花叶病毒(TMV)侵染和增殖的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8(2-dihydroailanthone)对TMV侵染和增殖的抑制率分别达到了68.5%和62.8%,抑制作用显著。实验结果证明,2-dihydroailanthone是臭椿中具有抗TMV活性的有效成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