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黑山岛BZ孔黄土沉积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y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全球变化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愈来愈大,使得人们对全球变化的研究也越来越迫切,对过去气候和环境演变的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一项核心内容。第四纪是距离人类最近的地质历史时期,通过研究第四纪古气候环境的变化,可以很好的为预测未来气候环境演变方向提供可靠依据。中国黄土-古土壤记录了晚新生代以来东亚地区古气候和古环境演变的历史信息,位于中国东部的山东滨海岛屿黄土与黄土高原黄土相比,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记录了沿海地区轨道尺度上的气候环境变化和海平面变化。因此,研究该区黄土对揭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古气候和古环境的演化具有特殊意义。本文选择位于山东庙岛群岛最西端大黑山岛上的北庄村南侧BZ孔黄土剖面为研究对象,结合沉积学和粘土矿物学特征分析以及光释光年代学来探讨该区环境演化的历史进程。通过本次研究,我们获得了以下结论:(1)我们在大黑山岛BZ孔黄土剖面的50cm、100cm、150cm和200cm处采集了4个光释光样品,测年结果表明,大黑山岛BZ孔黄土剖面50cm处OSL年龄为26.23±4.92ka,该时间段处于晚更新世末期,由此推断BZ孔黄土剖面顶端全新世和MIS 2阶段黄土缺失,这可能由于沉积后被侵蚀掉或者没有沉积。将大黑山岛BZ孔黄土剖面与同位于庙岛群岛区域内的仙境源剖面和MDS剖面进行地层年龄的对比,推断大黑山岛BZ孔黄土主要为末次间冰期以来堆积的黄土。通过OSL年龄的对比及对剖面沉积时期的推断,进而将大黑山岛BZ孔黄土剖面地层进行划分可确定,剖面0-50 cm为现代耕作层,50-380 cm古土壤层应为L1S1,380-1220 cm黄土层为L1L2,1220-1610 cm古土壤层为S1。(2)通过粒度频率曲线、概率累积曲线、粒度组成等粒度特征分析得出,大黑山岛BZ孔黄土为典型风成沉积物。大黑山岛BZ孔黄土剖面粒度频率曲线呈三峰分布,与洛川黄土相比,剖面粒度频率分布曲线的最低峰与洛川黄土次峰相重合,但该区黄土比洛川黄土在粉砂区多一个次峰,而最高峰比洛川黄土右移,说明大黑山岛BZ孔黄土颗粒较洛川黄土粗,同时表明两个地区黄土在物质来源和形成环境方面还存在着明显差异。大黑山岛BZ孔黄土粒度组成以粉砂(5~63μm)为主,含量平均值为60.1%,其次是砂粒(>63μm),含量平均值为21.4%。与洛川及山东内陆黄土相比,平均粒径要粗,与同区域的南长山岛黄土、砣矶岛黄土和北隍城岛黄土相比,粒度组成中的砂粒含量由南向北逐渐增多,这说明该地区黄土可能存在着从北方向过来的近源物质。(3)对大黑山岛BZ孔黄土粒度特征、磁化率特征、色度特征以及粘土矿物组合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并与黄土高原黄土相对比得出,该区黄土磁化率值比黄土高原黄土值要低,粘土矿物组合特征与黄土高原不同,说明该区黄土与黄土高原黄土物源和沉积环境不同。结合各气候指标特征分析大黑山岛BZ孔黄土剖面在堆积过程经历温湿到干冷再到冷湿的环境演变历程。1610~1220 cm为S1古土壤层,对应着MIS5阶段,气候较温湿。1220~380 cm为L1L2黄土层,对应着MIS4阶段,气候相对比较干冷。380~0cm为L1S1古土壤层,对应着MIS3阶段,气候较冷湿。剖面堆积过程中伴随着海升与海降,剖面所指示气候环境变化与全球气候波动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剖面沉积特征和物源的不同说明,在大的气候环境背景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还存在区域性环境的差异。
其他文献
红色旅游是国家政治社会发展与旅游经济发展方向在多层面上结合的产物,融政治、教育、文化与旅游为一体的特质使它成为新世纪具有中国特色、开创旅游发展新领域的专项旅游。延
农民集中居住区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或国家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村民或地方政府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集中安置全体村民的新居民点。  农民集中居住
中国进入中速增长时期,在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应该尽快转变发展结构,重视区域发展效率,尽快实现区域稳定可持续发展。文章选取环渤海地区三省两市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发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途径。随着十八大的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新
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城市地理学、土地利用学、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关注的热点问题。当前在城市转型背景下,社会和经济过程越来越迅速的转化为城市土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