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过程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sn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旅游发展多元化,旅游需求多样化,专项旅游与旅游资源推陈出新。本文针对地理过程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这一主题,对旅游资源、旅游资源评价、旅游产品开发三个主题进行了相关文献及其理论的梳理。基于旅游资源的内涵,结合地理过程的概念及其特征,创造性地提出了“地理过程旅游资源”的概念,建立了地理过程旅游资源的分类体系,确立了地理过程旅游资源评价的原则和步骤,并从地理过程资源的过程价值、体验价值和开发条件三个维度构建了地理过程旅游资源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AHP方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建立指标赋值标准,提出资源等级划分标准。在地理过程旅游资源评价、分级的基础上,提出了该类资源旅游产品开发的原则和设计要素,并从空间开发模式、时间开发模式、时空组织模式和解说表达模式四个维度对地理过程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作了系统性的探索。最后,以金华市箬阳乡为实证案例,运用评价模型开展案例地地理过程旅游资源的评价和等级划分,并结合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的评价结果,形成了案例地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基于综合评价结果,提出了案例地的资源开发策略、空间开发策略和产品开发策略,为案例地旅游发展提供参考。本文的基本观点和结论有:(1)地理过程旅游资源是指在特定空间范围内,具有严格的地理发生演化时序联系的自然存在或历史遗存构成的能被开发利用的旅游吸引力物。地理过程旅游资源不是凭空创造旅游资源,而是在地理过程机制与规律认知的基础上,将旅游地具有某种地理时空演化过程联系,或能较为完整地反映某一地理过程演变规律的资源单体,整合为可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2)地理过程旅游资源的提出,摒弃传统单纯的“山水文化”旅游资源观,符合知识经济和体验经济背景下对旅游资源的新认识,有利于满足游客对科普与教育体验日益增长的需求,有利于旅游资源潜在价值的最大发挥,有利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3)地理过程旅游资源评价是对专项旅游资源评价的深入研究。地理过程旅游资源评价是针对现有旅游资源评价标准的不足,所提出的补充性评价,据此,提出了补充性、导向性和科学性三大评价原则以及具体的评价步骤。最后以资源过程价值、资源体验价值和资源开发条件组成评价准则层,并以此确定14个指标层构成的地理过程旅游资源评价体系。(4)地理过程旅游产品开发是旅游产品创新的新路径。本文通过引入体验经济、文化资本、教育目标分类等相关理论,提出地理过程旅游产品开发是以市场为导向,围绕“三维”(形态、时空、理念)目标、突出“四维”(娱乐、教育、思维和美学)体验的设计理念。从体验与知识角度,提出主题、场景和形象是地理过程旅游产品的设计要素,其中地理过程命题场景是地理过程旅游产品的核心要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地理过程旅游资源的空间和时间开发模式、时空组织模式和解说表达模式。乡土教育、大众科普、教育实践是地理过程旅游产品的主要类别。(5)地理过程旅游开发是案例区旅游开发的新方向。本文以金华市箬阳乡为案例,通过地理过程旅游资源评价体系评价了案例区14个地理过程旅游资源,并进一步整合成4组地理过程旅游资。结合上位规划衔接与市场—资源双导向策略,对箬阳溪廊道和龙潭溪廊道地理过程旅游产品的开发进行了构想,避免案例区与周边旅游区的同质竞争、促进案例区旅游深度开发、满足旅游市场需求。由于本人学术造诣有限,论文仅对地理过程旅游资源的概念、资源评价体系、产品开发等做了初步分析,仍然有诸多不足之处,仍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深入。
其他文献
知识溢出创业理论认为,在位企业未利用或者未被充分利用的知识可以通过人才流动的方式溢出到社会中,从而形成创业机会。首先,梳理了知识溢出创业理论发展历程;然后,从国家、
介绍了炼油设备的主要腐蚀部位和类型,以及在实际监测中,针对不同的腐蚀类型采取不同的监测方法.
红外偏振与光强成像方式具有较大差异,根据两类成像方式所获得图像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融合两类图像可以获得丰富的目标信息,实现对目标的检测、识别与跟踪。在融合图像时,由于融合算法原理不同,对不同差异特征的表征能力也存在差异,只能根据先验知识选择融合算法,导致传统融合模型无法根据红外偏振与光强图像差异特征变化动态选择合适的融合算法,出现了融合模型表现较差甚至失效的状况。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以双模式红外图
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多种类型的特色传统场镇,历史上,这些场镇对方便群众生活,活跃农村经济文化活动,都起到过十分积极的作用,场镇对加强城乡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城市的
洛阳是回族形成最早的地方之一,以伊斯兰文化为核心的回族文化在长期的交流过程中不断发生着变迁、整合,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的变迁、整合不仅关系到一个民族文化的保
城镇空间景观是城镇整体形象的体现,是城镇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主要包含道路、广场、地标、节点以及边缘五大要素。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快速的城镇建设忽略了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我国史无前例的调水工程,举世瞩目。笔者于2017年4月参加了陕西省政协组织的陕南地区南水北调水资源保护与利用调研工作。在汉中、安康和商洛三地14个县,历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文地理学研究越来越关注人与社会的实际问题,城市地理学的研究也由宏观层面的城市体系描述研究向微观层面的城市居民消费空间、居住空间等解释研究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