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研究虽然涉及广泛,但是目前关于隐喻指称的研究在中国还不是很多,尤其是从理解的角度对隐喻指称进行研究的更是涉及较少,隐喻的生成和理解虽然确实有很多相通之处,但是在隐喻指称的实现过程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异性。本文拟对日常交际过程中活生生的隐喻在理解中指称的实现过程进行研究和探讨。对于隐喻指称的研究大致有两种路径,一种是单指称论,认为在隐喻中只存在着一个指称,要么是隐喻指称替代字面指称,要么是只有字面指称,根本不存在所谓的隐喻指称;另一种是双指称论,认为隐喻作为一种比较或类比,存在这两种指称,字面指称和隐喻指称。本文在第一章分析了国内外隐喻指称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提出本文研究的目的、范围和研究方法后,在第二章和第三章对隐喻的单指称论和双指称论进行了剖析,认为双指称论比单指称论能更清楚直观地阐释隐喻理解中的指称过程。单指称论虽然否认了隐喻的认知性,却承认隐喻引导人们注意到语言外的某个对象,而这从双指称论的角度而言,就是隐喻指称。双指称论将隐喻的初级指称称为字面指称(初始指称或规约指称),二级指称称为隐喻指称。隐喻指称的实现,是隐喻表达的字面意义由于与语境不兼容而自我毁灭,导致了初级指称的分裂和悬置,但是理解者不会因此完全抛弃字面意义,而是在字面意义的废墟上寻找新的语义适当性,从而导致新的指称得以显现的过程。隐喻指称就是从已知的喻体词指称领域到未知(或不熟悉)的本体词指称领域的跨越,这种跨越意味着隐喻指称的模糊性和动态性,因此,尽管初级指称提供了二级指称的物质基础和意向网络,但是要确定隐喻指称的指向对象,就必须依赖于语境的规约和意向性的引导。第四章研究了隐喻理解的过程。首先分析了隐喻的识别过程,指出隐喻的识别和理解实际上是可分离的,识别不一定伴随着理解,同样的,理解隐喻也不一定会意识到隐喻表达的存在,因为我们在隐喻理解过程中,对于那些常见的乃至死隐喻化的隐喻表达,由于其隐喻意义过于凸显,我们会首先激活并获取其隐喻意义。因而,隐喻意义的处理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初级阶段,按照凸显意义优先原则处理,人们就会优先处理凸显度高的意义,即那些在脑海中最先出现的关于语词的意义,通常是常见的、规约性的、具有原型性质的意义,可能是字面的、也可能是隐喻的。如果语境判定凸显意义是具有语境恰当性,释义过程结束,如果凸显意义和语境无法兼容,则进入释义第二阶段,这个阶段受优化关联原则的指导,人们会依据熟悉度、使用频率、原型度等标准,选择凸显度差一点的意义,并由语境判定其恰当性和兼容性,实现心力和语境效果的最优关联,完成对话语的理解。第五章讨论隐喻的真值,研究隐喻与世界的关系问题。隐喻通过类比的方式描摹世界,是对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相对和片面的描摹,受到语境的规约和限定,隐喻真理不具有任何独立于语境的意义,只有语境才能为其真理性判断提供唯一实在的根据,隐喻成真依赖于人们生活实践所形成的价值取向和标准。笔者用斯坦哈特的隐喻结构理论分析隐喻的成真条件。隐喻生成的基础是类比,我们将逻辑空间分割成情景,就可以利用类比可达和类比配对物关系确定隐喻在可能世界中的真值。隐喻的类比就是情景之间的对比,隐喻的意义就是情景到真值的函项。字面意义陈述的是使话语U在某个世界W里为真的条件,是从世界到真值的函项;而隐喻意义本质上是一种配对物对应,是关于类比配对物等价的逻辑陈述,也是从世界到真值的函项。真值无所谓字面的还是隐喻的,字面地为真或隐喻地为真只是成真的方式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