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朝初年明廷在贵州实行屯田制,后世又有大量汉人迁入贵州,他们的后人在此繁衍生息,逐渐形成屯堡聚落,屯堡聚落在继承了原有汉地文化特征的同时又与贵州地域文化相结合,发展出独特的屯堡聚落文化。在当今中国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传统屯堡聚落空心化加剧,其历史价值被忽略,历史建筑不能得到应有的保护,传统屯堡聚落文化面临流失的风险。因此,发掘屯堡聚落的文化价值及其保护发展策略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极为紧迫的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本文的研究主题是“贵州安顺本寨屯堡聚落及其建筑类型研究”。以贵州省安顺市云峰本寨屯堡聚落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走访调研,结合本寨民居建筑测绘资料和历史文献,深入研究本寨屯堡聚落的空间布局、防御体系、建筑功能、营造技术、装饰艺术。本文首先梳理了本寨屯堡聚落空间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本寨民居的“民居—寺庙”二元空间结构形式;分析了本寨独立防御建造体系,揭示了本寨是以防御单元为基础的组团联合防御,囊括山顶工事、寨墙与碉楼、街道、门洞和枪眼等多个防御层级;并通过对防御特征的研究揭示了本寨的演变历程。在功能类型上,本寨有民居、碉楼、寺庙三种类型建筑。本文以民居建筑为核心,将传统本寨民居划分为南方单座楼房、封闭天井院、大院落、多重院落等四种建筑形式;分析了清中前期、晚清时期、民国时期本寨民居建筑的特点,总结了影响本寨民居发展的主要因素。在营造技术上,本文系统性的梳理了屯堡民居设计施工过程;整理分析了屯堡民居木构架、石台基、石墙体、屋面以及垂花门的营造技术特点。在装饰艺术方面,深入研究了本寨民居建筑的台基、窗、垂花门的装饰特征和装饰形式,归纳了本寨民居装饰具有分布不平衡、工艺应用不均衡、重线条轻色彩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