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退耕还林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不同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系统的分析、研究国内外与退耕还林相关的政策、技术、恢复生态学等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发现现有的研究集中于退耕还林技术和政策的研究,缺乏退耕还林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 为此,本论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思想为指导,以内蒙古典型的农林牧交错区之一的武川县为具体研究对象,探讨退耕还林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的理论和方法,寻求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从退耕还林工程所面临和亟待解决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技术、管理机制等问题入手,通过对退耕还林基本问题分析和退耕还林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指出退耕还林研究与实践必须解决好耕还林工程如何与当地经济发展、脱贫致富相结合,与特定区域(县域)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发展相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地域选择标准、条件、规模和时间序列,必须与特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需求相统一;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确定退耕还林植被恢复模式和技术体系;同时对退耕还林的内涵、类型、基础条件和背景,以及退耕还林目标体系等基本问题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退耕还林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和方法,力求丰富和完善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采用国内外常用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理论和方法,对武川县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武川县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模式还不能满足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评价结果还预示着武川县退耕还林工程必须在退耕还林规模、布局、树种选择、栽培模式等方面充分考虑到生态用水的制约。提出武川县的退耕还林工程地域选择指标为坡度、沙化程度和降雨量,将水土流失治理和土地荒漠化的防治作为退耕还林工程的双重目标。 从退耕还林与农业产业结构的关系入手,在对该县农业产业结构现状、资源背景分析的基础上,借鉴主导产业确定的理论和方法,提出武川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为:一是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切入点,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二是大力发展产业关联度高的畜牧业和林果业,扩大草场面积和林地面积,恢复原始植被,合理利用草地资源 推动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依据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应发展马铃薯、油料作物等特色种植业,并利用线性规划法提出农业产业结构比例。应用主成分聚类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将武川县划分为四个生态经济类型区,并对各个类型区所存在的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禀赋分析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各个生态区主导产业发展 摘要方向,以及如何与退耕还林有机结合的目标取向。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工具与手段,重点从生态需求和粮食安全两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提出和确定出该县退耕还林总体规模,从而确保武川县的退耕还林工程,既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同时也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的实现。 提出了武川县退耕还林分期建设目标,以及空间布局和各个类型区退耕还林主导恢复模式。采取系统诊断方法,通过关系矩阵构造和分析,找出该县退耕还林中必须优先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和制定相应的对策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从宏观上探讨了建立和完善退耕还林保障体系的目标取向及其相应的政策建议,提出了退耕还林政策体系建立和完善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