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一例日本囊对虾暴发性死亡的病原分析为了阐明山东省潍坊市1对虾养殖场发生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暴发性死亡的原因,采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对发病对虾进行了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桃拉综合征病毒(Taura syndrome virus,TSV)、黄头病毒(Yellow head virus,YH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传染性肌肉坏死病毒(Infectious myonecrosis virus,IMNV)、偷死野田村病毒(Covert mortality nodavirus,CMNV)及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AHPND)7种病原的检测,且对发病对虾进行了常规组织病理学观察。同时采用16SrDNA细菌鉴定方法及浸泡回接感染实验对分离自发病对虾体内的可疑病原菌进行了分子鉴定及毒力测试。结果显示,发病对虾样品核酸检测呈现WSSV强阳性,IHHNV和CMNV为弱阳性,其他4种病原为阴性。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在对虾的胃、鳃等上皮组织中存在WSSV包涵体,头部肌肉纤维出现离散。对分离的编号为2901、2902、2903的3株优势可疑病原菌鉴定结果表明,3株菌分别与印度格里蒙菌(Grimontia indica)、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sp.)及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相似,相似度分别为99%、99%及100%。攻毒结果显示3株可疑病原菌的LC50分别为9.8×107CFU/m L、1.1×108 CFU/mL与2.3×108CFU/mL,各细菌毒力均较弱,非导致对虾出现暴发性死亡的病原。综合上述结果推断,导致本次日本囊对虾暴发死亡的病因与混合感染病原WSSV、IHHNV、CMNV有关,其中WSSV感染是造成日本囊对虾暴发死亡的主因,研究结果可为解析当前养殖日本囊对虾疾病暴发及其成因提供参考。第二部分:益生菌联用对对虾免疫增强作用为了研究有益菌防控对虾AHPND的效果,将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sp.)、盐单胞菌(Halomonas.sp)、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枯草芽孢杆菌(B.subtitles)、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mesemteroides)、酿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复合菌1(盐单胞菌、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肠膜明串珠菌、酿酒酵母菌)及复合菌2(假交替单胞菌、盐单胞菌、肠膜明串珠菌、酿酒酵母菌)分别添加到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及饲料中,养殖15d时,取部分实验虾人工感染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VPAHPND),分析评价对虾的抗感染能力,养殖30d后统计实验对虾存活率。同时,分析对虾血清样品及组织样品免疫及消化相关酶活。并对各实验组养殖水样及实验对虾肠道微生物样品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各组对虾人工感染VPAHPND后,枯草芽孢杆菌、假交替单胞菌、复合1、复合2、地衣芽孢杆菌、盐单胞菌、肠膜明串珠菌、酿酒酵母菌各组的死亡率分别为37.5%、45.8%、50.0%、41.6%、54.1%、58.3%、62.5%及70.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死亡率80.0%;养殖期间统计各组的养殖存活率显示,复合1组、复合2组、枯草芽孢杆菌组、假交替单胞菌组、地衣芽孢杆菌组、盐单胞菌组、肠膜明串珠菌组、酿酒酵母菌组的存活率分别为65.0%、60.4%、54.7%、50%、53.8%、52.8%、49.9%、53.0%,均高于对照组的存活率40.0%。对各实验组血清样品进行溶菌酶、酚氧化酶(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肝胰腺、肠道样品进行脂肪酶(LBS)、淀粉酶(AMS)的活力分析。结果显示,复合2组(69.2)、地衣芽孢杆菌组(39.2)、枯草芽孢杆菌组(34.7)、肠膜明串珠菌组(65.6)、假交替单胞菌组(56.9)的PO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8.0)(P<0.05);复合1组的LBS活力(9.38)显著高于对照组(0.4)(P<0.05)。本实验所用有益菌对血清中的SOD活力及肝胰腺、肠道样品中的AMS活力不具有增强作用,对血清中的溶菌酶活力作用不大。对各实验组养殖水样及实验对虾肠道样品进行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养殖水体中微生物多样性组成存在差异,养殖水体中主要菌群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防线菌门(Actinobacteria)、蓝藻门(Cyanobacteri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浮霉门(Planctomycetes)、绿菌门(Chlorobi),其中优势菌为拟杆菌门,占复合1组的54.5%、复合2组的55.0%、地衣芽孢杆菌组的34.8%、枯草芽孢杆菌组的55.0%、假交替单胞菌组的34.0%、肠膜明串珠菌组的32.5%,且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的69.1%;对虾肠道中微生物区系主要组成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防线菌门(Actinobacteri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且实验组与对照组中的菌群组成比例相似。其中变形菌门与拟杆菌门为主要菌群,二者占菌群的80%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有益菌的联用对防控对虾AHPND具有一定的效果,研究结果可为对虾健康养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