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贝尔通识教育思想研究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be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1919-2011)是当代美国著名的学者、活动家、社会学家、教育家,他的学术活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教育等多个领域。他撰写的《意识形态的终结》、《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和《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在国内学术界已经广为人知。然而,贝尔的教育思想,尤其是通识教育思想在国内却介绍不多。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西方高等教育一直存在着忽视传统人文价值的倾向,大学中片面强调科学技术与研究的重要性,带来许多的教育与社会问题,大学教育中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越来越受到质疑和责难,丹尼尔·贝尔的通识教育思想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其宗旨是欲通过传统的人文精神来缓解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发展所造成人性的扭曲,以培养具有完整健全人格的人。本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绪论着重对选题的意义、目的和一些相关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和界定,文中的通识教育不仅是一种大学理念,更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是“造人”。第一部分介绍了丹尼尔·贝尔的生平与著作,主要包括其求学经历和在学校所从事的教育实践活动,同时对其从事的其他社会活动也作了简要的介绍,如担任《新领导人》和《命运》两杂志主编辑工作。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美国六十年代的时代背景对丹尼尔·贝尔通识教育思想形成的影响,丹尼尔·贝尔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他所生活时代的一些现象,他主张应根据社会、大学和高中的新变化,来重新审视和重构通识教育。第三部分系统论述了丹尼尔·贝尔通识教育的目的与功能,通过丹尼尔·贝尔对“芝加哥计划”与《红皮书》的简述,以此为基础,其进一步提出了通识教育的新定义,通识教育的目的与通识教育的功能。第四部分着重探讨了丹尼尔·贝尔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这一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首先介绍了哥伦比亚学院当代文明课程与人文学科课程的历史变迁,在此脉络之下,阐述了丹尼尔·贝尔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各个组成部分,其中包括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通识教育课程的时序安排以及贝尔对哥伦比亚学院当代文明课程、人文学科课程、科学必修课、第三级课程的具体提议。第五部分是在前文的基础上客观评价了丹尼尔·贝尔通识教育思想的可取之处及实施的一些困境。丹尼尔·贝尔的通识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二战后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内发生的一些变化;虽然其通识教育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然而,这些局限并不能掩盖丹尼尔·贝尔通识教育思想的光辉,他的通识教育理论在其他方面仍对现在的教育实践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在创新驱动和科技强国战略背景下,我国科技创新型企业迎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更多的市场机遇,在自主产权、专利技术上都获得了新的发展。新生代员工是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活力,也是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人才资本。然而,巨大的人才需求使“裸辞”和“闪辞”现象频发,无序频繁的新生代员工流动对科技创新型企业造成极大影响。因此,保证企业的创新人才队伍稳定已成为科技创新企业的当务之急。科技创新型企业新生代员工流动的动态稳定控制
基于贸易产品、互补性、贸易的三元边际等多层次贸易数据指标分析,中斯双边贸易呈现极不平衡的特征;中国出口斯里兰卡以集约边际为主,斯里兰卡出口中国三元边际都较落后但扩
<正>安全生产从本质上讲是企业的责任。但是,由于市场失灵和企业"二重性"的交互作用,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能完全依靠企业自律和自觉。作为市场规则和社会规则的制定
生活是学习资源的来源之所,也是学习内容的"练兵场",更是学习效果的评判方式。小学数学存在这去生活化的问题,像内容没有联系生活,实践无法运用到生活中去。所以,教师在小学
在对《红楼梦》人物塑造的阐释中,东观主人较早地提出了"补笔"和"特写"两种方法。认为人物描写离不开"补笔",适当的"补笔"有利于刻画人物性格;而且为了突出某个人物,有时需要着意描写
期刊
西南联大是与抗日战争相始相终的一所大学,她在特殊的战争环境下却培养出了许多杰出人才。笔者认为,西南联大人才培养的成功是一定特殊历史时期一个系统的工程,并非某一因素就可
2018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而田园综合体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其通过生产、生活、生态共生,实现农业、加工业、服务业三产融合,从而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处于社会化的过程中。在生活、学习过程中他们与家长、同学、社会、教师等不同对象间互动,从而形成了一种较为稳定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社会规
混沌的本质是确定性动力系统所表现出的内在随机性或不确定性现象。企业创新,无论是成员个体还是组织群体,都要经历混沌过程。从系统混沌理论的视角看,企业创新过程管理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