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无明显免疫异常疾病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为进一步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我院住院治疗患者的电子病历系统,收集自2008年1月至2019年10月以来,有明确病原学依据,且无明显免疫异常疾病,出院时明确诊断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基本资料及医疗记录,包括:一般资料、基础疾病、从起病至确诊的时间、临床症状、体征、脑脊液检查结果、抗真菌治疗方案等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7.73±14.90岁,年龄最小的患者为17岁,年龄最大的为83岁。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头痛、呕吐和发热是最为常见的三大症状。93.3%的患者有头痛,主要以额部、颞部胀痛为主。呕吐的发生率则为63.3%,其中3例有喷射性呕吐。50%的患者有发热,主要为中等热度。23%的患者病程中出现了从嗜睡至深昏迷的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此外视觉异常、精神行为异常、各种类型的眼球运动障碍、癫痫发作等症状也有出现。脑膜刺激征的发生率较高,达到了83.3%。病理征的出现率则相对较低,为26.7%(8/30)。在脑脊液检查方面,有60%的患者脑脊液压力>200 mmH2O;26.7%患者的脑脊液蛋白水平小于或等于0.45g/L;13.33%的患者的脑脊液细胞数小于8×106/L;2/3的患者的脑脊液糖含量低于正常水平。83.33%(25/30)患者的脑脊液墨汁染色为阳性,首次涂片阳性23例(76.67%)。在22例接受真菌培养的患者中,其阳性率为90.91%,首次培养阳性19例(86.37%)。对于所有纳入本研究的患者(共30例)都通过电话进行了回访,我们用改良Rankin评分评估了所有患者的预后,14名患者(46.7%)预后不佳,10名患者(33.3%)在我们进行电话随访时已死亡。单因素分析显示抗真菌治疗时间(疗程<2周P=0.001,疗程小于4周P=0.006)、意识障碍(P=0.031)和呼吸衰竭(P=0.037)均与预后不良有关。多因素回归分析证实,无免疫抑制状态的抗真菌治疗诱导期少于2周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8)。结论:无明显免疫异常疾病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研究发现:1、临床表现为较为典型的脑膜炎改变,但其临床特征并无特异性,易延误诊断,甚至漏诊、误诊。2、墨汁染色及真菌培养对于正确诊断十分重要,故应该尽早送检,必要多次送检,才有阳性结果。3、意识障碍、呼吸衰竭、疗程长短与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预后有关,其中疗程小于2周是隐球菌脑膜炎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