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科学视域中的人文社科课程之构建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gmx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西方社会兴起了以追求功效为目的的唯科学主义思潮,认为科学方法完全适合于人类的所有活动。于是,学校教育及课程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出现了注重“标准化”、“精确化”和“具体化”等呈现唯科学主义取向的“科学化”课程研制模式(泰勒模式)。然而,由于其思想渊源来源于工业科学管理之精神,“科学化”课程研制模式并没有考虑到人文社科课程的育人特性与自然科学课程的区别,也没有顾及到人文社科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复杂性,从而引发了将德育等同于灌输道德知识,以及将蕴涵人文性极其丰富的语文课程当作工具性课程来教授等诸如此类的尴尬现象,最终导致了现代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的淡薄乃至丧失。兴起于上个世纪80年代、目前正处于萌芽和形成阶段的复杂性科学,其研究复杂事物的全新视角让人们感受到它那强劲的生命力,从而迅速引起了各领域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随着复杂性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及课程所蕴涵的复杂性的认识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学者正尝试性地运用复杂性科学的原理及方法,来研究教育和课程中所存在的复杂性问题。这既是人类认识能力提高的体现,又是教育与课程本身所存在的复杂性使然。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来看,可以发现人文社科课程所隐含的,却被“科学化”课程研制模式所忽视的复杂性。譬如,与自然知识相比,人文社科知识具有更多的“个体性”、“境域性”、“主观性”等不确定性;人文社科知识的性质及其课程的育人特性也导致了人文社科课程具有更多的开放性和整体性等复杂性。此外,对于人文社科课程的学习,学习者经历了外在准则的内化和内在观念的外显的复杂过程,这使其发展表现出开放性、整体性、非线性和自组织性等复杂性。认识到这些原本就存在于人文社科课程的复杂性,有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和教师观,从而有效地指导人文社科课程的研究和实践。通过深入地探讨人文社科课程的复杂性,我们认为,运用复杂性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人文社科课程进行指导不仅具有可能性,而且具有可行性,并能起到“对症下药”的作用,从而避免泰勒模式以“包治百病”的姿态应用于人文社科课程所出现的弊端。复杂性科学原理及方法对人文社科课程研究的影响和启示,应该说是全面而深刻的,它使人文社科课程从充满唯科学主义取向的“科学化”课程研制模式的“奴役”中“解放”出来,恢复其本真的面貌,从而使人文社科课程发挥其本该具有的育人功效。首先,将复杂性科学的整体论原理应用于人文社科课程领域,可以树立整体课程观、整体教学、体验学习和塑造整体的教师的观点,从而可以避免学生的片面发展;其次,应用复杂性科学有关系统的开放性原理,我们以开放的理念来指导人文社科课程内容的选择及组织、教学及课程评价,使学生的学习走向开放的生活世界;再次,应用复杂性科学的非线性原理,在进行人文社科课程设计时,确立以问题中心为主的设计模式,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及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注重课程目标的生成性和课程实施的过程性,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最后,应用复杂性科学的自组织原理确立对话的课程观,构建具有与学生对话姿态的课程知识,并确立将对话教学作为人文社科课程的主要教学形式的观念。
其他文献
鉴于农村学校体育竞赛不容乐观的开展现状,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本文对农村学校体育竞赛进行改革的实验研究,以期使农村学校体育竞赛能面向全体学生,使
现行考评制度的改革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如何评价学生成为当前普通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相比之下,对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研究比较滞后,而职业教育的品质问题,正影响着职业教
随着学习理论的不断更新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支持的辅助教育形式也在不断的发生改变。传统的并且单一的计算机媒体课件和学习资源已经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而agent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逐渐改变了以往在课程发展中被动执行者的角色,被赋予一定的课程权力,这使得校长的领导角色应该有所转变,应该从传统的行政领导,转向为学校的课程领
温州苍南张家堡双牌坊规模巨大,结构宏伟,细部雕琢精致,是最为典型的清代浙南石牌坊。它对于了解清代的民风民俗、宗族制度和传统道德观念,以及研究牌坊建筑特征和石雕工艺等
传媒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各种传媒信息时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选择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和反映能力。传媒素养教育是针对大众媒体对人的影响而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