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乌司他丁和大黄两药各自单用或者联合应用对于ICU脓毒症患者的疗效及其免疫机制。方法:选取研究者所在医院2015年9月至2017年3月期间入住ICU的脓毒症患者作为试验对象,采取单盲的平行对照试验。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研究对象分为4组,及时剔除不合格病例数,疗程为五日。第一组为对照组,给予标准治疗方案,包括:(1)积极控制原发疾病,根据原发病的病情变化、血常规、微生物学等证据,选择、调整抗菌药物;(2)给予适当的呼吸支持、维持循环稳定、纠正各组织器官灌注不足;(3)根据疾病状态及患者耐受情况适当调整肠内营养支持方案;(4)及时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5)既往疾病的综合治疗。第二组为乌司他丁组,患者在标准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20万单位静脉注射,一日三次。第三组为大黄组,患者在标准治疗方案基础上每天加用大黄通便颗粒12g鼻饲或口服,一日一次。第四组为联合组,患者在标准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20万单位静脉注射,一日三次,加用大黄通便颗粒12g鼻饲或口服,一日一次。试验疗程前后分别记录(1)试验对象的基线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原发疾病等;(2)一般临床特征:包括体温、心率、呼吸频率、精神状态、血糖;(3)炎症反应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4)肝肾功能指标:包括血肌酐、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组织灌注指标:乳酸;(5)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6)流式细胞仪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3+,CD4+,CD8+百分率及CD4+/CD8+比值;(7)患者的治疗情况、治疗方案的调整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呼吸机使用时间、转归情况等情况。结果:1本试验共选取研究对象87例,试验期间剔除12例,剩余75例,分属于对照组、乌司他丁组、大黄组和联合组。四组试验对象的性别、年龄、入选时APACHEⅡ评分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四组APACHEⅡ评分组内比较均存在差异(P<0.05),其中乌司他丁组、大黄组、联合组存在显著差异(P<0.01);组间比较显示对照组与其余三组间存在差异,其余三组之间无明显差异。3四组白细胞计数(WBC)组内比较除对照组外均存在差异(P<0.05);组间分析显示对照组与其余三组间存在差异,其中联合组存在显著差异(P<0.01),其余三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析因分析显示乌司他丁与大黄均存在显著主效应,不存在交互效应。4四组C-反应蛋白(CRP)组内比较均存在差异(P<0.05),其中乌司他丁组、大黄组、联合组存在显著差异(P<0.01);后三组治疗后CRP与对照组相比均存在差异(P<0.05),继续对数据进行析因分析发现,乌司他丁与大黄之间存在交互效应。5四组降钙素原(PCT)入选时相比无差别,治疗前后相比仅联合组有差别(P<0.05),试验疗程后后三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未见显著差异(P>0.05)。6四组测得到肌酐值、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入选时相比无差别,试验疗程后四组间比较亦未见显著差异(P>0.05)。7四组的乳酸值组内相比均存在差异(P<0.05),其中乌司他丁组、大黄组、联合组存在显著差异(P<0.01);后三组治疗后的乳酸值与对照组相比,均存在差异(P<0.05),后三组之间无明显差异。8试验前四组的T淋巴细胞亚群各指标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将四组CD3+,CD4+,CD8+百分率及CD4+/CD8+比值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对照组中四个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乌司他丁组中四组指标均存在差异(P<0.05);大黄组中CD3+百分率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CD4+,CD8+百分率及CD4+/CD8+比值存在差异(P<0.05),而且CD4+/CD8+比值前后存在显著差异(P<0.01);联合组结果同大黄组。9临床试验过程中未发现与乌司他丁和大黄通便颗粒的明确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结论:1乌司他丁和大黄均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APACHE评分,改善脓毒症的严重程度,联合组未能比单药应用发挥更好的作用。2乌司他丁和大黄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脓毒症患者组织代谢,但是尚不能认为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改善组织灌注的能力优于单一药物。3当脓毒症患者病情好转时CRP会下降,但是乌司他丁和大黄可以改善CRP下降程度,联合用药未见明显优势。4尚不能认为两种药物对于改善脓毒症患者的PCT有效。5乌司他丁和大黄均有使脓毒症患者白细胞计数下降的效果,但两药物联用不能使白细胞计数下降效果更佳。6乌司他丁和大黄对脓毒症患者肝肾功能无明显作用。7乌司他丁可以调节CD3+,CD4+,CD8+百分率及CD4+/CD8+比值,有利于增加脓毒症患者免疫能力,大黄不能增加CD3+细胞比例,但是可以调节CD4+,CD8+百分率,影响CD4+/CD8+比值,增强脓毒症患者免疫能力,尚不能认为两药联合应用效果优于单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