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诸侯国地位研究 ——以铜器墓葬为核心的分析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xo0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发现的西周诸侯国遗址分布各地,与文献中记载的西周时期诸侯国林立的情况较为相似。考古发现的西周诸侯国遗址往往是通过墓葬材料中的国属铭文加以确认。这些国属铭文一般出现在国君墓葬中,并且国属铭文之后,通常会有称谓铭文来确定国君的身份。然而在不同的诸侯国遗址中发现的国君称谓会有所区别,常见的包括“侯”“伯”“公”“子”等;这样的现象与文献中记载的五等爵制又具有相似性,而五等爵制与诸侯国等级地位有明确的关联。因此,本文意在通过考古学材料和考古学的方法来对诸侯国之间的地位关系作研究。西周青铜器年代序列研究基本成熟,因此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诸侯国遗存进行分期,采取公认的早、中、晚三期的分期方式,将诸侯国遗址纳入到统一的年代框架中。西周中期材料较少,并且与早期材料之间有较强的延续性,因而在问题分析中将西周早中期进行归纳,以两大时间段作为问题分析的基础。西周诸侯国遗址遍布各地,以丰镐-成周为中心,将诸侯国遗址纳入到东、北、南、西四个方向的区域中,通过区域内诸侯国的地位分析来看西周时期区位的重要意义。如何通过考古材料来分析诸侯国地位是本论文的重点,也是本文第四章的主要内容。铜器墓葬等级判断是诸侯国地位判断的核心,其次是遗址规模、族群构成可作重要参考。判断墓葬等级主要通过青铜器组合情况、墓道、墓室面积、棺椁数量、车马埋葬等现象来分析。而不同于墓葬等级判断,遗址规模与族群构成的分析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仅能对个别材料情况较好的遗址作相关分析,可作为地位评估的参照。通过以上三点要素分析可知,在西周早中期,东部区域表现出更为强大的地位实力;北部区域地位发展相对平稳;南部区域发展较为迅速;而西部则相对实力较弱。到了西周晚期到两周之际,大部分诸侯国仅保留在成周周围地区,东部、北部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实力地位,南部区域实力有所缩减,而西部区域诸侯国均衰落,地位一落千丈。第五章在上一章墓葬等级分析的基础上,将重点集中在第一层级墓葬出土的铭文称谓上,即国君称谓,分析不同称谓所代表的诸侯国特征。诸侯国常见的称谓主要有“公”“侯”“伯”“子”等,不同称谓的诸侯国在年代、区域分布、等级地位以及族属等方面均有不同。“侯”称诸侯国主要分布在东部、北部和南部等广阔的区域,而在西部狭长的地带却未见该称谓的诸侯国;“侯”称诸侯国往往遗址规模较大,墓地反映出的族群构成较为多元,因此推测“侯”国可能面临不同族属间的管理问题。“伯”称诸侯国则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区域,东部广袤区域则不见该称谓诸侯国;“伯”称诸侯国遗址较“侯”称诸侯国来说往往偏小,多是土著贵族建立,主要面临本族人群管理问题。“公”、“子”称谓的诸侯国遗存资料较为有限,其中“公”多为周人贵族,墓地并未有复杂的人群情况。“子”称诸侯国发现较少,年代主要集中在西周早期特别是偏早阶段,分布在东部偏南地区以及南部区域,在族属上多与殷遗民贵族相关。以上对考古材料分析过程中涉及到的一些问题在文献中有所记载,两者在某些问题认识上有所出入。出现区别的原因一方面是早期历史文献的记载是叠加的历史,多有理想成分,一方面考古材料所见的历史体现了真实的复杂性。因而在考古问题的研究中需要历史的积累开拓思路,同时在问题研究中也需要辨别。通过本文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从墓葬反映的等级情况来看,各诸侯国国君级墓葬之间并未有明显的等级差别,也就说虽然诸侯国国君存在不同的称谓,但不具有等级意义。“公”“侯”“伯”“子”这些称谓所指代的诸侯国之间的区别可能更多的是族属、区位或是社会管理复杂程度的区别。丰镐-成周以东、以北区域在西周时期具有重要的地位,该区域以分封“侯”国为主,管理广袤的区域以及多元的族群问题。
其他文献
地震作为地球上最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其中大地震引发的原生或者次生灾害,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然而,目前人们对于地震的认知仍然处于初期科学探索阶段,无法避免和准确地预测地震。在此背景下,若能在地震发生后快速有效地对周边潜在危险区域发出预警信息,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防震减灾手段。对于地震预警系统而言,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是当务之急。现有地震预警系统主要以地震仪和强震仪为基础,当遇
牡丹(Paeonia sect.Moutan)是我国传统名花,具有观赏、药用及油用等重要价值,综合开发潜力巨大。然而,传统繁殖方法严重制约了牡丹的育种和产业化发展,现有的组培技术无法满足其快繁及育种的需求。体细胞胚发生技术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但在牡丹中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本文从体胚直接和间接发生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建立牡丹体细胞胚再生体系,并对其进行组织细胞学分析,为牡丹的繁殖和育种提供理论和实践
学位
在植物体内,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长度为20-24 nt的非编码小RNA,在植物的生长发育、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miRNA的生成主要依赖DCL1,而DCL1的结构决定了miRNA的长度主要为21 nt;但是当miRNA/miRNA*的miRNA链上有一个不对称凸起时,能使miRNA的长度由21 nt变成22 nt,这种改变能触发靶基因产生tasiRNA,对植
在总结了现有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现状及病机概况的基础上,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藏象理论中的"肺-脾-大肠"之间的病机特点高度吻合,进而从此角度剖析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各证候阶段的病机,切合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和基本要求,也希望为中医药临床研发更有效的治疗方剂提供新的思路。
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作为生物学的模式植物,是世界性的重要蔬菜,在我国的蔬菜产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本研究从番茄植株抗逆和果实抗软化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进展。番茄抗逆研究方面,一直以来都是番茄研究中的重要领域。热激蛋白Hsp70在番茄对高温的抵御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酵母双杂交调取番茄中热激蛋白70(Hsc70.1)的互作蛋白Lrg B,通过转基因验证,
梓叶槭(Acer catalpifolium Rehd.)属于无患子科(Sapindaceae)槭属(Acer),一种多年生落叶阔叶乔木树种,主要分布于四川成都平原西北边缘的华西雨屏区,属于国家II级保护植物。由于其分布区域极其狭窄且野外数量极少,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列入“极小种群野生植物(Wild plants with extremely small population(WPESP))”名录。
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是预测未来气候变暖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基础,是近几十年来生态学研究的焦点之一。树木生长受气候条件和林分因子的共同作用,但过去在的大尺度上开展的树木年轮研究很少考虑林分因子结构的影响,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在大尺度上如何变化、气候和林分因子的相对作用大小并不清楚。本研究利用树轮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分别对长白山海拔梯度、东北阔叶红松林分布区的纬度梯度上以及中国北方主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