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发现的西周诸侯国遗址分布各地,与文献中记载的西周时期诸侯国林立的情况较为相似。考古发现的西周诸侯国遗址往往是通过墓葬材料中的国属铭文加以确认。这些国属铭文一般出现在国君墓葬中,并且国属铭文之后,通常会有称谓铭文来确定国君的身份。然而在不同的诸侯国遗址中发现的国君称谓会有所区别,常见的包括“侯”“伯”“公”“子”等;这样的现象与文献中记载的五等爵制又具有相似性,而五等爵制与诸侯国等级地位有明确的关联。因此,本文意在通过考古学材料和考古学的方法来对诸侯国之间的地位关系作研究。西周青铜器年代序列研究基本成熟,因此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诸侯国遗存进行分期,采取公认的早、中、晚三期的分期方式,将诸侯国遗址纳入到统一的年代框架中。西周中期材料较少,并且与早期材料之间有较强的延续性,因而在问题分析中将西周早中期进行归纳,以两大时间段作为问题分析的基础。西周诸侯国遗址遍布各地,以丰镐-成周为中心,将诸侯国遗址纳入到东、北、南、西四个方向的区域中,通过区域内诸侯国的地位分析来看西周时期区位的重要意义。如何通过考古材料来分析诸侯国地位是本论文的重点,也是本文第四章的主要内容。铜器墓葬等级判断是诸侯国地位判断的核心,其次是遗址规模、族群构成可作重要参考。判断墓葬等级主要通过青铜器组合情况、墓道、墓室面积、棺椁数量、车马埋葬等现象来分析。而不同于墓葬等级判断,遗址规模与族群构成的分析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仅能对个别材料情况较好的遗址作相关分析,可作为地位评估的参照。通过以上三点要素分析可知,在西周早中期,东部区域表现出更为强大的地位实力;北部区域地位发展相对平稳;南部区域发展较为迅速;而西部则相对实力较弱。到了西周晚期到两周之际,大部分诸侯国仅保留在成周周围地区,东部、北部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实力地位,南部区域实力有所缩减,而西部区域诸侯国均衰落,地位一落千丈。第五章在上一章墓葬等级分析的基础上,将重点集中在第一层级墓葬出土的铭文称谓上,即国君称谓,分析不同称谓所代表的诸侯国特征。诸侯国常见的称谓主要有“公”“侯”“伯”“子”等,不同称谓的诸侯国在年代、区域分布、等级地位以及族属等方面均有不同。“侯”称诸侯国主要分布在东部、北部和南部等广阔的区域,而在西部狭长的地带却未见该称谓的诸侯国;“侯”称诸侯国往往遗址规模较大,墓地反映出的族群构成较为多元,因此推测“侯”国可能面临不同族属间的管理问题。“伯”称诸侯国则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区域,东部广袤区域则不见该称谓诸侯国;“伯”称诸侯国遗址较“侯”称诸侯国来说往往偏小,多是土著贵族建立,主要面临本族人群管理问题。“公”、“子”称谓的诸侯国遗存资料较为有限,其中“公”多为周人贵族,墓地并未有复杂的人群情况。“子”称诸侯国发现较少,年代主要集中在西周早期特别是偏早阶段,分布在东部偏南地区以及南部区域,在族属上多与殷遗民贵族相关。以上对考古材料分析过程中涉及到的一些问题在文献中有所记载,两者在某些问题认识上有所出入。出现区别的原因一方面是早期历史文献的记载是叠加的历史,多有理想成分,一方面考古材料所见的历史体现了真实的复杂性。因而在考古问题的研究中需要历史的积累开拓思路,同时在问题研究中也需要辨别。通过本文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从墓葬反映的等级情况来看,各诸侯国国君级墓葬之间并未有明显的等级差别,也就说虽然诸侯国国君存在不同的称谓,但不具有等级意义。“公”“侯”“伯”“子”这些称谓所指代的诸侯国之间的区别可能更多的是族属、区位或是社会管理复杂程度的区别。丰镐-成周以东、以北区域在西周时期具有重要的地位,该区域以分封“侯”国为主,管理广袤的区域以及多元的族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