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户自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为特征的旅游虚拟社区不仅为拥有旅游兴趣的人们搭建了交流平台,并且有助于人们获取时效性更强、可靠性更高的旅游信息,以便于更好地制定旅游决策,深化旅游体验以及维持与其他旅游者的关系。旅游虚拟社区需要大量的用户分享知识以填充网站内容,分享的用户越多,分享的知识质量越高,越有利于网站的生存发展。高质量的知识分享主要来源于具有丰富旅行经验、积极参与知识分享的撰写者。然而,现有旅游虚拟社区存在用户搭便车、转换率高与粘性低等现实问题。如何激励用户知识再分享意愿和增强用户粘性,成为旅游虚拟社区亟待解决的问题。现有关于激励机制的研究主要考察了诱导因素集合对知识分享的影响,大多文献将诱导因素分为物质奖励类诱导因素和精神奖励类诱导因素,分别考察了精神奖励、物质奖励对知识分享的独立影响。更值得注意的是物质奖励对个体知识分享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线下的情境进行的,而且这些研究结论存在分歧。精神奖励对个体知识分享的促进作用得到了专家学者的一致肯定。但有学者提出精神奖励的来源差异对个体行为意愿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现有研究未能系统的分析和解读这些不同来源的精神奖励是否对个体知识分享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作用机理是否存在差异。因此,本研究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双加工理论、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等理论,试图分析旅游虚拟社区知识再分享激励机制的内部要素,从奖励强度、奖励形式、奖励来源等方面考察不同的激励要素组合对知识再分享意愿影响的路径,从而探讨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对旅游虚拟社区再分享意愿的交互作用及作用机理。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就问题提出、研究价值进行阐述,提出本文的研究结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二章文献综述,系统梳理旅游虚拟社区相关研究,回顾知识分享相关研究,以及激励机制相关研究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旅游虚拟社区知识再分享激励机制探索性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厘清了知识再分享激励机制的主要构成要素,分析了现有旅游虚拟社区知识再分享激励各要素的相关特征,为研究假设的提出和理论模型的构建奠定基础。第四章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对再分享意愿影响研究,根据双加工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探索不同水平物质奖励(无/低/高)和精神奖励(有/无)的激励要素组合对知识再分享意愿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第五章不同形式物质奖励对再分享意愿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差异研究,在分析了虚拟货币奖励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现金、代金券奖励与虚拟货币奖励对再分享意愿的影响差异及作用机理。第六章不同来源精神奖励对再分享意愿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差异研究,在分析了网站和用户综合来源精神奖励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单一来源(网站/用户)精神奖励与综合来源精神奖励对再分享意愿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的差异。第七章提出了本文的主要结论、研究的创新点、管理启示,并说明本研究的局限性,提出未来研究方向。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现有旅游虚拟社区知识再分享激励机制由诱导因素、行为幅度制度和行为导向制度三方面的因素构成。诱导因素体现为激励类型;行为幅度体现为激励水平;行为导向制度体现为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旅游虚拟社区通过激励类型和激励水平的组合来激发用户知识再分享。(2)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对再分享意愿的影响。(1)无精神奖励的情况下,物质奖励会强化再分享意愿,并会随着物质奖励水平提升而增强。物质奖励通过获益感知和自我效能影响再分享意愿。(2)有精神奖励的情况下,低水平物质奖励时个体的再分享意愿强于无物质奖励时的再分享意愿;高水平物质奖励时个体的再分享意愿不如低水平物质奖励时的再分享意愿。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的交互作用通过自我效能影响再分享意愿。(3)不同形式物质奖励对再分享意愿的差异及作用机理。(1)虚拟货币、现金和代金券等不同形式的物质奖励在价值信息加工负荷、面额水平和适用范围等方面存在差异。(2)在有精神奖励的情况下,不同形式物质奖励对再分享意愿影响存在差异。同时给予精神奖励和虚拟货币形式物质奖励的情况下,低水平物质奖励时的再分享意愿显著高于无物质奖励和高水平物质奖励时的再分享意愿,即随着物质奖励水平的增加,再分享意愿程度呈现“倒U”型;同时给予精神奖励和现金(代金券)形式的物质奖励的情况下,低水平物质奖励时的再分享意愿显著低于无物质奖励和高水平物质奖励时的再分享意愿,即随着物质奖励水平的增加,再分享意愿程度呈现“U”型。(3)在有精神奖励的情况下,虚拟货币奖励通过自我效能影响再分享意愿。现金(代金券)奖励不但通过自我效能还通过获益感知影响再分享意愿。(4)不同来源精神奖励对再分享意愿的差异及作用机理。(1)网站来源精神奖励、用户来源精神奖励以及网站和用户综合来源精神奖励等不同来源精神奖励在可信赖性和专业性等方面存在差异。(2)不同来源精神奖励的激励效果存在区别,综合来源的精神激励效果最强。(3)不同来源精神奖励对再分享意愿的影响不同。综合来源精神奖励情况下,低水平物质奖励时的再分享意愿显著高于无物质奖励和高水平物质奖励时的再分享意愿,随着物质奖励水平的增加,再分享意愿程度呈现“倒U”型;单一来源(用户/网站)的精神奖励情况下,低水平物质奖励时的再分享意愿显著低于无物质奖励和高水平物质奖励时的再分享意愿,随着物质奖励水平的增加,再分享意愿程度呈现“U”型。(4)在综合来源精神奖励情况下,物质奖励通过自我效能影响再分享意愿。在单一来源(网站/用户)精神奖励情况下,物质奖励通过获益感知和自我效能影响再分享意愿。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本研究通过对现有旅游虚拟社区知识再分享激励机制进行文本分析,解构了激励机制的内在构成与要素,对激励机制诱导因素进行类别梳理和相关概念的提炼。由于旅游虚拟社区是用户基于兴趣参与,可自由进入退出的平台组织,这种平台对用户行为的约束力不强,更多通过引导来强化用户采取组织期望的行为。因此,旅游虚拟社区知识再分享激励机制构成要素与传统组织激励机制不同,而且各要素的相关特征与要素组合方式也呈现出特殊性。本文通过探索性研究系统描述了现有旅游虚拟社区知识再分享激励机制的内在构成,呈现了多样化的激励要素组合,这将有助于未来更好地研究旅游虚拟社区知识分享激励机制。(2)本研究通过探讨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交互作用对旅游虚拟社区再分享意愿的影响,有助于丰富旅游虚拟社区知识分享影响研究框架。以往研究分别独立探讨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对知识分享的影响,但缺乏考察二者的交互作用对知识分享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交互效应的研究更准确地反映了旅游虚拟社区激励知识再分享的实践,细化了旅游虚拟社区知识分享激励机制的相关研究。(3)本研究探讨作为内在动机的测量变量自我效能和外在动机的测量变量获益感知的中介作用,推进了旅游虚拟社区再分享意愿作用机理的研究。本研究将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整合到研究框架中,呈现激励机制对知识再分享的不同影响路径,发现物质奖励水平(无/低/高)与精神奖励(有/无)的不同组合,对知识再分享意愿的影响路径存在显著差异。(4)本研究探究了旅游虚拟社区中物质奖励“挤出效应”及其边界条件,拓展了知识分享激励机制的相关研究。本文聚焦物质奖励的“挤出效应”,基于旅游虚拟社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的特殊性,深入探讨了不同物质奖励形式间的激励要素组合对个体知识再分享意愿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的差异,以及不同来源精神奖励间的激励要素组合对个体知识再分享意愿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的差异。本文通过激励因素不同组合间的影响差异分析,厘清了旅游虚拟社区中物质奖励“挤出效应”产生的边界条件,进一步深化了知识分享激励机制的相关研究。虽然,本研究有一定的理论贡献和管理价值,但在数据收集和研究内容方面仍存在不足。在未来的研究中,还需要提高旅游虚拟社区用户再分享意愿激励机制研究的外部效度,尝试从旅游虚拟社区直接获取实际的运营数据,拓展数据来源;探索其他可能影响激励机制和再分享意愿的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进一步完善知识分享激励机制的理论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