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外地学生教育问题的研究上,多数学者将关注点放在外地学生身上,本文关注到接收流动儿童的公办学校所面临的压力,以上海市F中学对外地学生所采取的特殊编班方式为个案进行了研究。研究采用的是质的研究方法,研究者深入到个案的日常情境中,采用多种方法来收集资料,最终细致地了解了F中学编班方式的前因后果。研究发现,F中学采取部分外地学生与本地学生混和编班,其余外地学生独立编班的方式,意图减少学校管理上的压力以及提升学校的中考成绩。此方式实行以来,教师、学生和家长各群体均未提出异议,达成了基本平衡,对于学生的发展也有促进之处,因此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研究同时发现,采取该编班方式的决策者仅为少数高层领导,未经民主决议;该校在资源配置上有倾向本地班的趋势,极易使外地班的教育趋于边缘化;同时该校对于教师岗位的调整过于主观和频繁,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本文提出学校应该采取更为公开和民主的管理方式;应该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进行资源的配置;应该制定符合学校情况的教师考核和评价标准,并让学校的教师评价体现出对教师发展的指导作用;应该为本地学生与外地学生的交往提供更多的机会,促进两者的融合;最后,本文还提出,对于即将回流至原籍地的学生,学校应当为其和其家长提供必要的指导以帮助其尽快适应回流后的学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