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混聚合物相分离的纳米图案化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D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材料因其有别于宏观材料的特殊性质,如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在生物材料、磁性材料和光电材料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引起了众多研究人员的关注。其中,纳米结构调控是纳米材料科学的一大发展方向。目前,用于纳米结构调控的微纳米加工技术已蓬勃发展并日渐成熟,为微纳米图案的制备与研究铺平了道路。然而,为响应全球性的节约能源号召,并适应最终产业化需要,低成本、高产率、可进行大面积制备的微纳米加工技术依然亟待发展。本文针对上述需求,发展了一种基于共混聚合物旋涂相分离的微纳米结构
其他文献
本论文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o.2018YFC1803100、2018YFC18023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51278100)、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o.BE2017715)、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No.201606090130)、东南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基金(No.YBJJ1735)和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No.KYLX16_0
随我国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垃圾产生量也大幅增加,垃圾焚烧处理方式以其占地少、处理量大和减量化明显的优势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垃圾焚烧过程中不可避免带来环境污染问题,其中半挥发性重金属排放至大气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本文针对铅(Pb)、镉(Cd)两种典型半挥发性重金属,研究其挥发特性及排放控制策略。  本文在水平管式炉上研究两种形态的硫对Pb和Cd动态挥发特性的影响过程及影响机理。温度低于700℃硫
学位
汞及其化合物是一类较难消除的有毒有害物质,不仅可在生态系统中进行长距离输运和循环,对环境产生持久性污染,而且具有不可逆的生物神经毒性,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危害,引起全球日益广泛的关注。煤的燃烧是大气人为汞排放的主要来源,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同时也是《关于汞的水俣公约》首批签约国之一,因此在汞污染物的防治领域面临巨大挑战。从脱除效率、设备改造等方面综合考虑,吸附剂喷射技术是最具竞争力的
学位
作为土壤和废水中常见的两种氮素形态,铵态氮(NH4+)和硝态氮(NO3-)分别占据自然界中最低价态氮和最高价态氮的位置。微生物可通过氮循环途径将这两种不同价态的氮素进行转化,但由于自然界中的微生物群落复杂多样,导致其参与的氮循环过程错综复杂,目前仍有新的氮循环途径被持续报道。此外,微生物转化氮素过程受到众多环境因素(如常见因素(温度、盐度和氮素浓度等)以及近几年才开始关注的金属离子和金属氧化物纳米
学位
鞘氨醇单胞菌(广义上包括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鞘脂菌属Sphingobium等)经常可以从受有机污染的环境中分离获得,通常能够降解多种异生物质,暗示着它们具有较强的污染环境适应能力,在环境修复中具有重要作用。这类细菌的细胞外膜中含有糖链较短的鞘糖脂,替代了一般革兰氏阴性细菌所特有的脂多糖,故被推测具有更高的细胞表面疏水性(Cell surface hydrophobicity,C
Fe基非晶合金在传统上作为一种经典的软磁材料被广泛应用。近年来,因其独特的原子结构及特性,在处理偶氮染料废水过程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降解性能,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染料废水处理材料。然后,不同Fe基非晶合金对偶氮染料的降解效果和机制、降解路径以及降解因素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且未能满足商业化同时兼顾催化效率和稳定性的需求,限制了Fe基非晶合金作为新型催化剂在工业上的应用,因此开展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
学位
食用脂肪是人体必需的三大营养物质之一,在人类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脂肪的密度高且饱腹感弱容易导致过度摄入,这通常被认为是导致肥胖、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主要原因之一。脂肪摄入之后,需要经过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在高摄入的趋势下,有效地调控脂肪的消化性能是降低其体内吸收的有效途径。而脂肪的物理状态及晶体结构与其消化性能密切相关,因此,明晰脂肪晶体的胃肠消化特性,对健康脂肪制品的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学位
以石墨烯为代表的二维材料由于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在能源储存及转化等领域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作为最为常用的材料改性手段,杂原子掺杂可以改变材料的N或P型导电性质从而调谐其电化学性质,已被广泛研究。如何简单、高效的制备杂原子掺杂二维材料成为材料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然而目前常用的溶剂热、高温处理等杂原子掺杂方法往往具有高能耗、环境有害等缺点,或多或少的无法满足社会的迫切需求。立足于次,本文首先
学位
学位
冻胶是在低于凝胶制备混合物凝固点的温度条件下形成的。本论文首先简要介绍冻胶的发展历史,虽然冻胶的出现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是冻胶的系统研究仅在1980年代后期才开始。对于冻胶而言,临界凝胶浓度(CGC)、非冻结液相微区(UFLMP)和冷冻富集效应等是其重要概念。冻胶合成常常通过冷冻聚合的方式完成,因而需采取适用于低温的引发方式,如氧化还原引发、紫外光引发和伽马射线辐照引发。冷冻聚合温度、单体浓度、交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