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大黄鱼养殖规模日益扩张,网箱养殖大黄鱼的病害频发,其中大黄鱼“白点病”成为危害最为严重的流行性疾病之一。“白点病”病原为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病鱼大量感染该寄生虫后,会出现体表、鳍条及鳃瓣布满肉眼可见的大小白色点状虫体和包囊,活动异常、上皮增生、呼吸困难、机械损伤等病症。本文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并完善了LAMP检测方法;采用该方法对养殖大黄鱼海区、鱼体组织等感染刺激隐核虫跟踪检测,阐述了2012~2013年期间,刺激隐核虫感染养殖大黄鱼的规律;研究了温度、盐度等海区水体理化因子对刺激隐核虫感染的影响;分析了刺激隐核虫对不同鱼体组织的感染差异;为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的防控技术研究以及实行刺激隐核虫病原的检测、监测等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本文依赖自动循环链置换反应,通过识别靶序列上4个特异区域的引物和具有链置换的DNA聚合酶,在Mg2+浓度为2mmol-1、反应温度61℃~66°C,内外引物浓度2:1~6:1、反应时间60min的优化条件下,扩增出呈特异性LAMP梯形条带产物,构建完善了LAMP检测方法。该检测方法操作简便、高度灵敏、准确性高、实用性强,既能检出未发病但已感染的病鱼,又能检测发病鱼,为快速检测刺激隐核虫提供新方法。研究养殖海区水温对刺激隐核虫感染大黄鱼影响:春夏(5月份下旬~7月份上旬)和夏秋(8月份下旬~10月份上旬)是刺激隐核虫感染大黄鱼的高峰期,水温成为影响刺激隐核虫病发生的最主要水质因子之一,水温的变化直接影响大黄鱼感染率,通过水温的监测可对刺激隐核虫病预警预防。研究养殖海区盐度对刺激隐核虫感染大黄鱼影响:养殖海区2012~2013年盐度波动范围为:20‰~30‰之间,此区间在刺激隐核虫耐受限度范围内,较适宜刺激隐核虫的生长、发育、繁殖和生活。研究刺激隐核虫对鱼体不同组织的感染差异:当大黄鱼受到刺激隐核虫感染时,其鳃组织最先受到感染,且会迅速大量繁殖,短时间内,鳃组织就将严重受到破坏,并呼吸困难,最终死亡。且鳃组织感染率远高于表皮、肌肉等其他组织,故在平时渔业作业时要提前做好刺激隐核虫病的防治。大黄鱼养殖海区网箱内外水体中刺激隐核虫的检出概率较低,且能检出的时段网箱内、外间无明显差异,与大黄鱼体中的检出率无相关性。不能用以作为判断该养殖海区大黄鱼感染刺激隐核虫的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