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群团组织转型对其传统行政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这要求妇联等群团组织转变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式。社会工作项目化运作是一种组织管理方式,通过把专业社会工作进行设计,建立实施评估等完整的体系,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妇联传统行政化的工作站点与社会工作项目化的运作模式相结合,既调动了传统行政思维模式下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又深化了社会治理的内涵,并对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有所裨益。国内关于妇联参与社会治理、创新服务模式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采取质性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法、访谈法)收集资料,从N市出发,以F项目为例,总结了群团组织转型背景下N市妇联用项目化运作的方式,参与社会治理的家庭驿站项目,论述了其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了其运作过程与实施效应,并尝试性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建议。其中,F项目是N市妇联在2015至2016年度家庭驿站项目的名称。N市妇联通过搭建平台,利用其原有的"家庭驿站"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服务品牌工作站点,结合项目化运作的方式,与高校社会工作督导团队共同参与项目督导以提升项目专业化程度,成立具有支持性作用的社会组织(家庭驿站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协调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整合社会组织的力量,为全市妇女儿童提供社会服务。2015至2016年度的F项目包括10个公益服务微创投项目和13个女性创就业项目,其主管部门分别为妇联的组织联络部和就业发展部。其中,公益服务微创投项目的承接主体均为社会组织,本文不做讨论。女性创就业项目中4个重点项目的承接主体为街道,9个普通项目的承接主体为社区,本文主要以F项目中13个女性创就业项目为例展开论述。在妇联的领导下,F项目通过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对项目发包方而言,F项目促进了妇联工作转型,增强了妇联管理项目的能力;对项目实施方而言,项目化运作方式提升了社会组织的能力,培养了社区骨干;对服务对象而言,享受了社会工作服务,加深了对社会工作理念的认同;对社会工作专业而言,妇联原有工作体制结合项目化运作的方式丰富了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本土化的内涵,形成了"从实务中来,到实务中去"的双向良性互动,延伸了社区社会工作的内涵,提高了居民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了解与认同。但是,这种模式在制度设计层面和实际运作层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在制度设计中,如何规避社会组织项目负责人流动性强给项目持续运作带来的风险,如何应对社区承接项目给社区行政工作带来的压力,以及如何破解强制性要求基层妇联干部列席项目督导影响其工作积极性等难题;在项目运作中存在社会组织与落地社区互动不充分,督导方式单一和发包方对项目实施方的监督存在漏洞的问题。本文结合项目运作的理论以及国内发达地区的实践经验,尝试性提出以下建议:由社会组织来承接项目;考察社会组织与落地社区的基础、优势以及匹配度;丰富督导方式;借鉴发达地区妇联项目化运作的经验,打造妇联的社会支持体系,推动柔性妇联管理的方式进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