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1世纪开始,在信息经济冲击下,高校图书馆面临巨大的危机,师生在获取信息资源的时候,区别于以往,图书馆不再是唯一的选择,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让师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起来,为此高校必须结合新公共服务理念,快速向服务型图书馆的转型,而作为其核心驱动力的馆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海高校图书馆由于历史原因,没有完善的馆员准入制度,造成高校馆员目前整体文化水平低、知识结构单一等现实问题,其馆员培养模式无法满足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需求,为此许多学者开展了相关研究。本文从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结合人才培养相关理论,并采用公共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工具,提出了上海高校图书馆馆员培养模式,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涉及的很少。通过对上海市10所高校共289份有效问卷的分析,归纳出馆员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在培养模式上,一直沿用以往传统的培养模式,已不适合目前图书馆对馆员的需求;在培养课程上,课程内容比较简单,涉及面很窄,课程深度不够,主要集中在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技术等方面;在培养手段上,过分依赖讲座、参观等手段,并且浮于表面,没有进一步的深入;在培养效果评价机制上,没有有效的评判标准,主要集中在馆员心得体会报告、科研论文等简单方式,没有明确的评分机制,无法获知培养模式是否符合需求。根据馆员培养现状事实依据,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在培养理念上,重视理论培养轻视实践培养,重视信息技术轻视图书馆本身专业,重视学术成果轻视图书馆本职工作;在外部环境上,学校不重视馆员培养,学院不认可馆员的信息服务能力;在培养对象上,整体馆员能力不齐,需求不齐;在培养力量上,培养的资金不足,培养的能力不足;在培养机制上,培养对象过分重视精英化教育,培养需求只注重满足顾客式的信息服务,培养评价机制重视程度不够。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建议通过以下途径来进行加强:第一,确定上海高校图书馆馆员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在基本目标上,要满足高校师生服务的需要,满足高校图书馆的需要,满足馆员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基本原则上,重视以师生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培养,着眼于未来图书馆发展的需要,重视其他信息服务提供商的竞争。最为关键的对上海高校图书馆馆员角色进行科学划分:信息资源的搜集与组织上的管理者、信息服务方面的推广者、信息资源使用上的指导者、参与高校教学与科研上的组成者,并且建立相对应的胜任素质模型。第二,建立与完善上海高校图书馆馆员培养模式的具体对策:明确培养的方向,注重通才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建立与完善培养课程体系,合理规划培养内容;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善培养手段;建立完善的培养体系评价机制,设定合理的评判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