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在对自我宽恕的内涵、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等进行充分探讨的基础上,结合开放式问卷、访谈的结果,编制了大学生情境性自我宽恕量表,并以此测量大学生自我宽恕心理的基本情况。结合归因量表、自尊量表,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较深入地探讨了大学生自我宽恕与归因、自尊的关系。为大学生提高自我宽恕水平,促进心理健康提供了新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编制的大学生情境性自我宽恕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包含两个维度:自我报复、自我和善。(2)整体上看,大学生自我宽恕水平较高。降低自我报复比对自我和善更容易。(3)从人口学变量上看,女生比男生更容易自我宽恕;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更容易自我宽恕;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更容易自我宽恕。(4)从情境性变量上看:冒犯者故意程度越高,冒犯者感知到造成的后果越严重,冒犯事件的发生距离测查的时间越长,冒犯者越无法自我宽恕;冒犯事件发生后,冒犯者认为被害者宽恕自己的程度越高,其自我宽恕水平也越高;道歉和关系亲密度对自我宽恕没有影响。(5)归因、自尊与自我宽恕三者关系密切。自尊与内向性归因、稳定性归因显著负相关,与可控性归因显著正相关。内向性归因、稳定性归因与自我报复显著正相关,与自我和善和自我宽恕显著负相关;可控性归因与自我报复显著负相关,与自我和善和自我宽恕显著正相关。自尊与自我报复显著正相关,与自我和善、自我宽恕显著负相关。(6)自尊对内向性、稳定性、可控性归因的预测能力均达到显著水平。内向性归因、稳定性归因对自我宽恕的预测能力达到显著水平,可控性归因对自我宽恕的预测能力未达到显著水平。自尊对自我报复、自我和善、自我宽恕的预测能力均达到显著水平。(7)内向性归因、稳定性归因在自尊与自我宽恕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自尊可以直接影响自我宽恕,也可以通过内向性归因、稳定性归因间接影响自我宽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