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基于微信平台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对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及效果,为临床护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采取类实验研究方法,将2017年6月-8月入住于湖南省长沙市某三甲医院内分泌科的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102例,按住院号的单双数分别纳入实验组和对照组,避免将对照组与参照组患者编入同一个房间。其中实验组51例,对照组51例。在研究过程中,对照组有3例失访,实验组有2例失访,另有3例因自身原因退出本次研究。最终对照组入选48例,实验组入选46例,共94例完成整个研究过程。对照组进行常规住院时的健康教育和出院后的电话随访等。实验组进行常规住院时的健康教育和基于微信平台的健康教育及出院后随访。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搭建基于微信平台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方式,包括建立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成立微信健康教育管理小组,小组由内分泌科护士长牵头,邀请内分泌科主治以上医生担任顾问。②引导入选实验组的患者(或其主要照顾者)加入糖尿病微信群并关注微信公众号。③消息推送:微信公众平台每周推送1条糖尿病自我管理相关知识或者链接。所有推送内容均来自专业的书籍和专业期刊,首先由研究者进行编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成短小精悍的内容,配以简单易懂的图片,增强可读性,文字一般不超过300字。然后需经过健康教育管理小组成员及顾问的审核修订,确定推送内容正确才能进行推送。④自动回复:利用微信公众号可以根据用户指定关键词主动向公众号提取信息的功能,预先设定一系列糖尿病自我管理相关知识,再设定相应的关键字,并设置模糊检索,使患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主动索取相关信息。⑤将实验组患者(或其主要照顾者)拉入组建的微信群,设定健康教育管理小组成员轮流利用每天碎片化的时间帮助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和困惑,其余成员可自由选择答复。两组患者入院时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及糖尿病相关情况、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评分的基线资料。3个月后再次对两组患者的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评分、糖化血红蛋白复查结果进行比较。数据汇整后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经分析资料服从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统计检验显著性水平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在一般人口学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月收入、医疗保障制度、居住方式等)、糖尿病相关情况(包括有无并发症、年度健康教育史、遗传史、治疗方式、年度住院史、年度监测血糖史、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等)、干预前自我管理行为在各个维度的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对照组在干预后自我管理行为评分中,饮食、血糖监测、足部护理、高低血糖预防及处理4个维度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遵医嘱用药维度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干预后自我管理行为评分中,在饮食、运动、遵医嘱用药、血糖监测、足部护理、高低血糖预防及处理6个维度差均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干预后实验组在自我管理行为的6个维度中,血糖监测、足部护理、预防/处理高低血糖得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饮食控制、运动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遵医嘱用药维度得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患者3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复查结果比较,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微信平台的健康教育在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足部护理、预防/处理高低血糖方面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的健康教育途径,在饮食控制、运动方面也有优势;有利于降低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