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垣坝构造代嘉陵江组为一套开阔台地→局限台地→蒸发台地碳酸盐岩间石膏岩(岩溶岩),其中的颗粒灰岩、颗粒白云岩和针孔白云岩、针孔灰岩的厚度在部分地区可达10米乃至几十米,是良好的储集层。本文旨在通过对长垣坝构造带内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储层的沉积微相、成岩作用、储层特征等进行综合研究,弄清沉积、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以及储层在纵、横向上的分布规律,并针对嘉二1~嘉一、嘉二、嘉四1~三(亚)段气藏开展预测。 本文从嘉陵江组的沉积岩石学与储层成岩作用特征入手,运用沉积学理论并结合储层地质学以及构造地质学原理,较系统地分析研究了长垣坝区嘉陵江组的沉积相、成岩相及构造演化等与储层形成、演化和分布规律的关系,从而认识到:研究区早三叠世嘉陵江时期发育开阔台地、局限台地和蒸发岩台地。自下而上为三个主要的向上变浅的旋回,即自嘉一段到嘉二段为第一旋回,嘉三段至嘉四段为第二旋回,嘉五1~嘉五2亚段为第三旋回(半旋回)。其中第一、二旋回分别是自开阔台地相→局限台地相→蒸发岩台地相完整的旋回,而第三旋回则是由局限台地相→蒸发岩台地相构成一个不完整的旋回;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是残余粒间孔、次生孔隙和裂缝即:鲕粒白云岩的残余粒间孔、粒间扩溶孔、膏质白云岩中的膏溶孔、白云石晶间孔和构造裂缝;主要的运移通道是裂缝,其次是晶间微缝与残余粒间缝等;纵向上区内储层具有明显的分带性,T1j1~T1j21的上部颗粒滩相对较发育的颗粒白云岩具有较好的残余粒间孔及扩溶孔,是良好的储层;T1j22~T1j23及T1j3~T1j4储层主要为局限台地的云坪—云湖泥粉晶白云岩微相,发育晶间孔(晶间微孔)及微缝,少数颗粒白云岩可能发育良好的储层;区内嘉陵江组有利相带以浅滩微相的鲕粒白云岩和膏云坪—云膏坪微相的具膏溶孔的白云岩为好,多为良好储层:其次为其他类白云岩,以晶间微孔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