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是现在、更是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变迁的主旋律。当前中国的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水平也已经超过世界的平均水平。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必将取得更辉煌的成就。然而,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就是,中国的城镇化发展仍然属于粗放型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不仅会导致公共资源的浪费,而且会造成很多经济社会问题,以致社会矛盾激增。实际上,城镇化的发展不应该仅仅是城镇化规模的扩大、速度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因此,地方政府需要通过改革来转变城镇化的发展方式,提高城镇化的质量。进一步,考虑到导致中国城镇化粗放式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的盲目支出。为追求较高的城镇化目标,地方政府倾向于漠视居民的公共需求,而将更多的财政收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因此,优化地方政府的公共支出结构是中国城镇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而通过增加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来优化支出结构显然是行之有效的,尤其是要提高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水平,以满足城镇化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正是在此背景下,考察城镇化进程中基于居民的公共需求偏好的地方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问题,进而为未来城镇化改革提供重要的政策性启示,具有一定的必要性。第一章,导论。首先,从世界城镇化的发展、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及其面临的问题为切入点介绍本文选题的背景,提出研究问题,并从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两个方面阐明本文的研究意义。其次,就城镇化进程中的相关问题和地方公共物品供给两个方面,分别综述国内外文献,并进行简要评述。最后,围绕本文的研究内容,提出研究目标,并总结本文的研究难点、创新及不足。第二章,城镇化与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一般理论分析。首先,介绍城镇化、地方公共物品以及地方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等三个基本概念。其次,从人口迁移理论、生态学派的城镇化理论以及城镇化的发展理论三个方面阐述城镇化的发展理论,并从地方公共物品供给主体的角度论述了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相关理论。最后,从地方公共物品的需求和地方政府公共支出行为两个维度来分析城镇化影响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理论传导机制。第三章,中国城镇化进程及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现状分析。首先,以新中国的成立为时间节点,分别考察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其中,新中国成立以前,从中国古代的前期、中期和后期以及中国近代等四个时期阐述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城镇化发展史;新中国成立以后,分别就城镇化的恢复发展阶段、波动起伏阶段、稳步推进阶段以及快速发展阶段等四个阶段展开论述。其次,采用1952-2014年地方财政支出及其比重的数据来分析地方公共物品的供给规模,并以2007年为节点分两阶段分别考察了地方公共物品的供给结构。最后,采用惩罚性样条滤波提取城镇化与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周期波动项,观察二者的周期波动特征,并计算二者的交叉相关系数以及滚动相关系数,进而考察二者的相关性。第四章,城镇化进程中居民对地方公共物品的需求偏好分析。首先,从公共物品的需求层次、居民的公共需求数量以及地方公共物品需求的影响因素等三个方面阐述居民对地方公共物品的需求。其次,在一系列假定条件的前提下,推导出公共物品的需求函数,并揭示随着需求影响因素的变动,居民需求的差异性结果。最后,选取“中位”收入、税收价格、城镇化等指标,采用联立方程组模型估计地方公共物品的需求函数,并对估计结果进行分析。第五章,城镇化进程中基于居民需求的地方公共物品的有效性分析。首先,通过回顾中国的财政体制改革以及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机制,分析影响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因素。其次,对本章采用的空间面板模型进行选择,并对选取的指标以及数据来源进行说明。最后,估计方程,并分析实证结果,进而基于上一章对居民的公共需求偏好分析评估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有效性。第六章,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首先,从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结构、居民对地方公共物品的需求偏好以及地方公共物品的供需匹配情况等几个方面总结本文的主要结论。其次,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有效发挥地方政府和地方财政职能,推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