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上最大、最集中连片的喀斯特地区,在人口压力和不合理经济活动的作用下,当地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环境严重失衡,导致了生态经济的恶性循环,成为阻碍中国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中国开展了一系列适合于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治理成果如何,需要进行科学评估。因此,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科学的喀斯特生态环境治理综合效益评价的方法和体系,对生态环境治理效益进行评价,对生态环境治理的决策与实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指导意义。本文借鉴国内外治理效益评价的已有理论和方法,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社会学理论、经济学理论、生态学理论、社会统计理论、综合评价理论为重要理论基础,运用层次分析法、指数法、功效系数法、量值平均法和模糊定值法等研究手段,对喀斯特生态环境治理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和方法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首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包含4个层次、31个指标的喀斯特生态环境治理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反映生态环境治理对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改善的影响程度。2)确定喀斯特生态环境治理综合效益评价方法。选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确定各指标和评价子系统的权重,保持权数的相对稳定,使评价结果更加具有稳定性和动态可比性;采用加权求和模型对喀斯特生态环境治理进行综合效益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用百分制得分表示,然后进行等级划分,使评价结果直观明了。3)在效益评价过程中,分别对单项效益和总效益进行评价,明确单项效益和总效益的效益分值和等级的变化趋势,分析单项效益之间、单项效益和总效益之间的相互关系,使生态环境治理综合效益的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客观、准确。4)通过实地监测、调查和资料收集和整理,形成示范区综合数据库,得出综合评价所需的经济、生态、社会统计资料;对2000、2003和2005年花江示范区生态环境治理进行综合效益评价,明确项目实施的效益分值及等级。结果表明:花江示范区生态环境治理是一个促进经济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紧密结合的综合发展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在治理过程中,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稳步提高,经济效益出现上升——下降情况,应进一步协调发展三类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