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康熙和乾隆既是政绩卓著的帝王,也是作品斐然的诗人,又同以南巡之举闪耀于历史长河,六度南下期间,他们都创作了数量可观的诗歌。康、乾二帝相似之处颇多,但南巡诗也存在诸多差异,不可同一而论。目前学术界关于康、乾南巡诗歌比较研究的相关成果较少,未能引起重视。本文以南巡历史事件为背景,以康、乾二帝的南巡诗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研究南巡诗歌辑录现状、作品文本,旨在剖析二人的诗歌创作心态、诗歌主旨情感、审美取向以及价值影响的异同,将康、乾南巡诗放到文学发展史中纵横考量,为清代文学研究提供一种新角度。环境直接影响诗人心态和诗歌创作,因此论文的第一部分考察了康熙和乾隆南巡诗创作背景的异同。首先我们从介绍康、乾生平切入,不同的生存和成长环境铸就了二帝不尽相似的个性和为政理念,形成了影响二帝诗歌创作的内部因素。就外部因素而言,社会的繁荣和江南的特殊氛围直接为康、乾营造了诗歌创作的环境,而康、乾对江南的不同态度,南巡目的之异同,举措的共性与个性,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两人的诗歌创作。文献是诗歌文本研究的基础,论文的第二部分对康熙和乾隆现存的南巡诗歌进行考索。康熙和乾隆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才能,喜好作诗,所作诗歌皆辑录成册。经过考据创作年份,梳理流传情况,比较多种版本以及辑佚,可得出目前康熙南巡诗存有237首,乾隆存有3622首。第三章展开诗歌文本细读,比较康、乾南巡诗内容及情感的异同。康、乾在南巡过程中都以纪游、恤民、安澜、察吏等为主题创作了诗歌,体现出心系痌瘝的意识和抚临天下的气概。另一方面,康熙和乾隆的南巡诗也彰显出不同的情与志。较之康熙,乾隆更为欣赏和倾慕江南文化;在赐予官员的诗歌中,康熙多传递嘉勉与鼓励,乾隆则偏向训诫;乾隆的阅武诗不仅数量远超康熙,更在承平思危的基础上炫耀武力,表现出一统天下的豪情,同时也给人以盛气凌人的压迫感;与康熙在诗中始终自警不同,乾隆在后期的南巡诗中显露出明显的骄矜之情;康熙和乾隆也分别在诗中抒发了爱子和孝亲两种不同的情感。康熙爱子是因为太子承担着继承宗族与维持国家稳定的重要角色,培养接班人也是君王重要的任务之一。乾隆孝亲则是在标榜儒家以孝治天下的思想,同时以此为借口,趁机到江南逍遥。文章第四部分主要比较康、乾南巡诗的艺术特色。首先我们从诗歌题材、体裁、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诗歌风格五个方面,归纳出康、乾二人南巡诗题材广泛、诗体相近、序注并用、以诗纪事、气魄雄浑的相同艺术特征。同时,二者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乾隆比康熙更重视诗之功用,南巡诗歌的说教色彩浓厚;乾隆的诗歌语言上比康熙更为讲究,更多人为的雕琢与求新求异;诗歌形式上,与康熙相比乾隆也多喜追和前人,前后情感的变化也更为显著。在横向比较康、乾南巡诗的同时,论文的第五部分主要从社会学和文学史角度,纵向考量二者的价值和影响。在影响方面,康、乾作为封建社会的集权者,他们在南巡诗中所体现出来的理念、情感和态度对当地官吏、百姓及江南士林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乾隆更是以自己的诗歌创作树立了官方文学风尚,直接以皇权干预当时江南士林文学的发展走向。在价值方面康、乾的南巡诗都较完整的记录了二帝言行踪迹,展现出清朝江南地区的人文风貌,具有一定的史学和社会学价值。同时康、乾南巡诗作为帝王诗,在内容风格、思想观念上也自成一体、独具一格,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