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安徽农业大学皖西北试验站发现一种未知芥菜根部病害,从芥菜发病根茎部分离获得病原菌,根据菌落形态,生理生化测定与分子生物学测定以及采用柯赫氏法则进行验证,明确其病原菌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该病害定名为芥菜黑圈病。本文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并测定七种杀菌剂和覆盆子提取物对该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并开展田间防效和抗病品种的筛选。为进一步研究芥菜黑圈病的发生流行及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1、芥菜黑圈病的症状芥菜黑圈病多在秋种芥菜地发生,围绕皮层内导管形成黑环且肉质根的维管束组织变黑。发病初期,芥菜肉质根从外观不易察觉任何病症,其与健康芥菜无任何差别,但若切开块茎后显现辐射状小点;发病中期,发病部位逐渐发散形成黑圈并向周围呈放射状扩散;发病后期,黑圈处组织颜色变暗,周围组织腐烂。2、病原菌分离鉴定用稀释划线法分离纯化得到病原菌,在NA培养基上显现病原菌初期呈白色,形成光滑圆形菌落,随后颜色逐渐加深,后期为黄褐色并伴随腥臭气味。菌体呈短杆状,革兰氏阴性菌。脓青素测定、反硝化、明胶液化、水解淀粉和自养氢气结果均为阴性;而氧化酶、酯酶(Tween80)和精氨酸双水解为阳性。对病原菌16Sr RNA和rpo B进行多基因聚类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该病原菌和恶臭假单胞菌GQ3523.1分在同一支上且支持率达到99%。综合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测定,明确引起芥菜黑圈病的致病菌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3、芥菜黑圈病恶臭假单胞菌生物学特性测定了恶臭假单胞菌在不同温度、不同pH和不同Na Cl浓度的菌落生长情况。结果表明:该菌在26-28℃范围内生长较好,在27℃时生长速度最快,在59℃水浴10 min不能生长,当pH值为6.5-8.5时,恶臭假单胞菌OD600值达到最大,3%Na Cl对该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4、杀菌剂对芥菜恶臭假单胞菌的毒力及覆盆子提取物对该菌的抑制作用测定了硒肥、敌磺钠、威百亩、棉隆、石灰氮、氯溴异氰尿酸和五氯硝基苯七种药剂的毒力,探究了覆盆子四种粗提取物对芥菜恶臭假单胞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威百亩抑菌效果最好,其EC50值为0.1062μg/m L;其次是棉隆、敌磺钠、五氯硝基苯和石灰氮,EC50值分别为0.2801μg/m L、0.7119μg/m L、2.0856μg/m L和6.3384μg/m L;硒肥抑制率较低其EC50值为13.1886μg/m L;氯溴异氰尿酸的EC50值是15.7411μg/m L。覆盆子乙酸乙酯粗提物的抑菌效果最好,乙醇酸和正丁醇粗提物的抑菌效果较好,而乙醇粗提物的抑菌效果最差。5、芥菜不同品种对黑圈病的抗性在安徽农业大学皖西北试验站重病区调查了“临芥1号”、“临芥2号”、“日本光头芥1号”、“日本光头芥2号”、“农科院1号”和“农科院2号”六个芥菜品种的田间抗病性,结果表明,“农科院-2”和“农科院-1”对芥菜黑圈病的抗病性相对于其他四个品种较为抗病,其芥菜黑圈病发病率较低,分别为4.17%和15.12%。6、七种杀菌剂田间综合防治效果采用七种药剂35%威百亩水剂、98%棉隆、400 g/L石灰氮、97%硒肥、50%敌磺钠可溶性粉剂、50%氯溴异氰尿酸和40%五氯硝基苯进行土壤熏蒸处理,用药后测量其综合指标。结果表明:35%威百亩水剂较其他六种药剂田间防治效果最好,芥菜黑圈病发病率相较于对照组其黑圈病发病率明显降低,且施药后芥菜健康率高达89.29%,其次为棉隆、敌磺钠、五氯硝基苯田间防治效果较好,石灰氮、硒肥和氯溴异氰尿酸田间防治效果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