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是新疆北疆植棉区的一类新害虫,近几年该虫在新疆迅速扩散,危害逐年加重。本论文在2005~2007年通过室内、田间试验对该虫各虫态的形态、习性、生活史、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及在田间的种群数量消长动态进行了研究。在19~31℃室内五个恒温条件下观察了该虫试验种群的生长发育、繁殖、寿命等情况。研究了成虫耐高温、低温、以及对高低温变化的适应能力,新疆、甘肃和陕西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地理种群差异。用农田常用9种药剂对双斑长跗萤叶甲作毒力测试,筛选出两种对双斑长跗萤叶甲防治高效的化学药剂,并进行田间小区试验。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制定了可行的治理措施。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生物学特性该虫一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壤表面0~15cm深处越冬,翌年四月中下旬越冬卵开始孵化,幼虫共三龄,老熟幼虫做土室化蛹。幼虫主要取食玉米、棉花、杂草等植物的根系完成生长发育,成虫取食棉花叶片,成虫具有弱的假死习性,能短距离飞翔,一般一次飞翔2~5m,成虫一生可多次交尾多次产卵。通过大田及网室内该虫发生规律的调查可知,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在五月底、六月初开始羽化出土危害棉花,六月底至七月上旬在田间虫口数量达到最高峰,以后成虫种群数量逐渐降低,危害逐渐减轻,八月底、九月初成虫基本消亡。在棉花的整个生育期,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危害只有一个高峰期。2、生态学特性(1)有效积温:在19~31℃温度范围内,该虫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符合Logistic模型和线性日度回归模型;卵、幼虫、蛹和产卵前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8、10.8、12.6和10.1℃,有效积温分别为1182.2、401.2、111.9和269.0日·度。(2)温度对成虫繁殖力的影响:温度对成虫的产卵量影响明显,产卵量在22~25℃最高,高于25℃或低于22℃,产卵量逐渐降低,产卵历期明显缩短;25℃雌虫的平均产卵量为93.8粒。温度越高,产卵前期越短,31℃下雌虫的产卵前期仅为13.5天。(3)温度对成虫寿命的影响:成虫寿命整体上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在19、22、25、28和31℃下,雌雄平均寿命分别为64.1、60.8、55.6、42.1和34.7d,平均寿命雌虫略长于雄虫,温度与成虫寿命的关系符合符合威布尔模型。模型拟合关系式: y=63.5583*[1-EXP(-((x-17.3229)/11.6200)^-1.6141) ] (r=0.9728)。(4)不同地理种群的双斑长跗萤叶甲酯酶同功酶分析:不同地理种群间比较,新疆北疆133团与125团的种群相差很小,新疆种群与陕西种群差异不大,而新疆、陕西两地种群与甘肃种群差异明显.3、药效试验:选新疆及内地在棉田常用的九种杀虫剂,在室内采用叶片药膜法对双斑长跗萤叶甲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5%氟虫腈SC、25%噻虫嗪WG、25%赛丹EC、3%啶虫脒EC、10%吡虫啉EC及10亿PIB/克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六种杀虫剂对该虫有较高的毒性,其有效成分的LC50分别为0.3593、1.9896、3.3681、7.4012、8.906、125.8439mg/L和1.31×10~8PIB/L。田间试验表明,5%氟虫腈SC 112.5g/hm~2、25%噻虫嗪WG 225g/hm~2具有很高的防治效果,此两种药剂施药后见效快、持效长,药后7天防效都在90%以上,且对天敌安全。4、综合防治措施:在防治中要结合对该虫害的调查,按照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环保方针及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采取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进行防治,以减缓该虫抗药性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