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泛心论在当代复兴,这一事实并非全然取决于其自身的理论厚度或者历史传承。当代有越来越多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热衷于讨论甚至接受某种泛心论主张,其根本原因在于泛心论作为一类处理自然-心智连续性的存在论理论,有可能成为意识科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哲学基础。泛心论主张心智内在于自然。相较于其他心-身关系的解决方案,泛心论在观念层面上能更融贯地处理好自然与心智的关系,因此在当代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而与之相关的理论问题也受到学界的重新认识、发掘和研究。泛心论的“结合问题”被公认为是泛心论诸理论问题中最难的问题。因为泛心论如果承认心智构成论题——心智是构成的,或者心智存在整体-部分关系——那么它就必须直面心智构成的可能性,即承认心智作为“整体”由其诸“心智部分”构成;而接下来,它就需要构想出一个融贯的构成性解释,同时在心智的形而上学和心智的科学(即意识科学)这两个领域为心智构成论题进行辩护。本文认为心智构成论题首先是一个观念问题,其次它也寻求来自科学实证研究的支持和印证。基于这个观点,本文的主要论证工作分为两个部分。本文第一部分致力于澄清与心智构成论题相关的形而上学概念,和论证心智构成的可能性,并最终归结为第四章提出的心智构成的过程原则。第一部分的概念澄清和论证工作可以概括为这样一条思想路线:(1)泛心论的存在论承诺→(2)常识诘难→(3)个体化→(4)心智构成→(5)心智部分,其中的要点和关联如下:(1)包括结合问题在内的泛心论问题,都是以泛心论的存在论承诺为起点生发出来的;泛心论的存在论承诺是:每一个现实存在者皆具有心智。(2)于是,泛心论理论需合理地回应被人们常识地认为是现实存在的每一个普通客体是否具有心智,这些普通客体包括原子、石头、手机、猫、人等等;本文将这种出自日常直观的质询称为泛心论的“常识诘难”。(3)判断作为个别的普通客体是否具有心智的这个“常识诘难”,可进一步归结为讨论心智的个体化原则。若假设“前个体”概念,那么个体化过程实际上等同于从前个体到个体的生成过程,于是个体化(过程)=(前个体→个体);若假设“前心智”概念,那么心智的个体化过程实际上等同于从前心智到心智的生成过程,于是心智(过程)=(前心智→心智)。(4)通过诉诸于当代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包括个体化、构成、整分论、时间等),第三章对原本属于泛心论理论内部的结合问题进行了一般化处理。结合问题的本质可以归结为心智构成论题。本文认为,结合问题之所以成问题,原因主要在于以往占主导地位的心智实体观否定心智具有心智部分(心智不可分,因此也就无所谓心智结合)。(5)通过诉诸于心智构成的过程分析,第四章在结合问题的处理上从共时性转向了历时性,相应地在哲学观念上从心智实体观转向了心智过程观。基于这种转向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本文认为心智构成是可能的。心智的个体化过程,从根本上存在一个构成的过程。一个心智的“心智部分”可被合理地认为是这个心智在时间中的时间部分。因此,关于心智构成的可能性,本文提出了一个心智构成的过程原则:心智之所是,由其在时间中的心智部分构成。本文第二部分旨在寻求心智构成论题的实证研究的支持和印证。这部分工作由第五章完成,其要点是提出了一个前意识-意识概念框架的初步分析和一个构成-机制解释的理论框架。就前意识-意识概念框架而言,本文结合现代脑科学的实证和理论研究成果,尝试提出意识过程(前意识→意识)至少具有四个心智部分——原意识、前现象意识、现象意识与认知意识;后三个心智部分甚至分别与人脑神经系统的特定脑状态相对应。就构成-机制解释的理论框架而言,本文结合生物学、脑科学等学科的构成解释理论尝试将心智构成解释引入意识科学的理论建构中,认为任何适用的意识科学的构成-机制解释理论框架必须满足三个基本要求:心智构成;构成-因果概念区分;意识描述的足够性。最后,本文在结语中对心智构成以及意识本性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在哲学上,本文最终接受心智的过程观,否定心智的实体观。关于意识本性,通过借助于柏格森-怀特海过程哲学,一种过程哲学的意识观可以总结为:(1)意识具有认识论上的优先性,但是不具有存在论上的优先性;(2)意识内容中显现的“现象”,是标志意识存在的主要特征,但是不具有存在论上的优先性;(3)意识在自然中发生的整个过程“有迹可循”。意识依然保留着其早期发生阶段的心智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