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胡庄村的社会变迁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ra555551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部分阐明了作者的研究旨趣,即对村落研究、宗教研究学术兴趣的由来以及选择胡庄村作为该次田野工作地点的原因,并介绍了该项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一章简要介绍了与该研究有关的村落研究和宗教研究的一般理论,以及天主教在西方和中国本土发展的基本情况.第二章从地理位置、人口与经济、社会组织、天主教信仰四个方面介绍了该所在进行田野工作的地点——胡庄村的社会背景及信仰天主教村落的组织机构和基本运行状况.第三章从历时性角度以1604年胡庄建村为起点描述了近四百年来胡庄村落的社会变迁以及胡庄天主教文化小传统的形成与演进史,说明了多元文化在社区背景下冲突与融合的态势,并简要论及了胡庄村落历程中国家力量对社区生活的逐步涉入.第四章从共时性角度对胡庄村当前的日常生活、宗教生活和内外部社会关系加以描述,呈现出多元文化融合态势下胡庄村的生活场景,并用以小见大的微观考察事例,进一步证明胡庄村落传统所具有的中西文化合壁特色.第五章对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现代化与宗教世俗化等三个有关的理论问题作了进一步探讨.
其他文献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化是必由之路.城市化关系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稳步、有效的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该文在区域框架的范围内进行城市化
学校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重要领域之一,发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西方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发展体系和发展模式。在中国,尽管尚未形成成熟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三农问题"近年来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保障问题是关注的焦点之一.中国农村老年人口数量极为庞大,但绝大部分
移民的经济适应情况是影响三峡移民工程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社会资本是研究移民经济适应的新的理论工具.该文主要利用定量研究,分别描述了三峡移民的个体和社区层次的社会资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并梳理了相关的文献研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该文的研究方法,指出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对于城市在职青年的择业行为和择业态度,
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阐明所要研究的问题背景,在回顾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并就该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做出说明.第二章:描述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对家庭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