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隶属于哺乳纲、偶蹄目、麝科、麝属,为小型林栖鹿类动物,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IUCN和《中国濒危物种红皮书》中均列为濒危或易危物种。林麝曾广布于20多个省,现今分布范围大幅减小,集中于甘肃、陕西、四川,西藏等省内。生境破碎化是很多物种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从2004年到2007年,包括笔者在内的本实验室研究人员多次前往秦岭西麓陕西凤县,实地调查当地林麝分布、种群数量以及生境质量,获得了大量林麝野外生态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3S技术在大尺度空间上进行林麝生境破碎化研究,阐述了林麝栖息地的景观格局和破碎化状况;分析人类活动对林麝栖息地破碎化的影响,并提出了人类活动干扰区的恢复策略;就林麝这一珍稀物种的保护进行景观规划,并对林麝的保护和管理决策提出了多条建议。本文的调查范围基本覆盖了凤县全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表明:在大尺度空间上,影响林麝选择生境的因子是海拔高度、地形坡度、植被类型和人为活动。根据多年调查数据的统计,陕西凤县林麝的理想生境是1700~2200m的中高海拔;30~50度的中高坡度;保存完好的原始状态的森林,在凤县,这种森林植被类型一般为阔叶林;位于距离人类活动频繁的干扰源比较远的地区。2、利用卫星图片,结合地形图和电子地图,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凤县进行景观分类,划分为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草地、裸地等4种景观类型。在利用网络公共数据库资源,对林麝地形图进行转化,获得海拔分级图、坡度分级图。并将凤县地图进行数字化,获得道路和居民点信息图。3、基于凤县林麝栖息地GIS分析结果可知,目前最适宜林麝生存的栖息地面积仅为100.48 km~2,占凤县国土面积的3.46%,分布比较分散。林麝的次适宜生境有833.06km~2,占凤县总面积的26.14%。次适宜生境多分布于形成5大分布区。但是近年来。由于当地居民和山外投资者纷纷进山采药,开矿设厂,对林麝种群的繁衍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4、对比凤县林麝不同等级生境的景观指数可知,在目前凤县林麝现有生境4个等级的景观格局中:最适宜生境的斑块面积最小,斑块数目多,平均斑块面积最小;斑块的离散程度最高,相互间距离最大,破碎化程度也最大;斑块形状由于面积小而相对规则。相反,不适宜生境面积最大,平均面积也最大,离散程度低,相互距离最小,形状不规则。5、将潜在生境与现有生境的景观格局对比可以发现:人类生产活动使得最适宜和次适宜生境面积比无人类影响下的面积分别减小了46.76%和28.95%;各等级生境斑块数目均有所减小,斑块的平均大小均有增加,但是不适宜生境平均面积增加幅度最大;最适宜生境斑块的临近程度减小幅度高达120%,更为离散;平均分形指数显示不适宜生境和次适宜生境斑块形状趋向简单,而最适宜生境和较不适宜生境则趋向复杂。6、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提出对林麝种群恢复的措施,在生态学方面:建设廊道增加凤县林麝生境的面积和景观连接度,增加隔离种群的基因交流,改善生境质量,并在较好的生境区域设立自然保护区。除此之外,还应采取一些行政手段:1)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的执法,并通过宣传提高大众保护动物的意识;2)制止生境继续破碎化,减少人类活动影响;3)发展社区共管模式,促进社区与保护区域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