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兰·巴尔特无疑是20世纪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符号学、文化学的大家,他的理论著述丰富多元,又在各个时期充满矛盾。他运用语言阐释文本,却又反对语言的“法西斯”,反对阐释本身。他一生都在追寻写作的自由,反抗权势,反对语言的暴力。对写作的自由和纯净展开的追寻,在他的理论早期显现为“写作的零度”范畴。而随着巴尔特的理论反思,文本时代的到来,自由理想的面目化为了温和暧昧的“中性” 本文认为罗兰·巴尔特其人独有的精神气质影响下的行为和经历本身就同他的理论著述一样,自成为巨大而鲜活的文本。力求通过对巴尔特人生和理论文本的解读,梳理从“零度”到“中性”的理论转变历程,并分析其秉承着自由写作观而进行的重要文本实践,进而全面探讨巴尔特的写作理论内涵。 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一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罗兰·巴尔特的人生经历及其性格形成。罗兰·巴尔特孤弱的幼年时代、为肺病所扰的青年时代、与母亲的异常亲密造就了罗兰·巴尔特的性格。反之,罗兰·巴尔特的性格也决定了他在人生这一文本之中面对自己情感、事业和性取向的态度。这态度正是他理论的源泉和反映。 第二章,从“零度”到“中性”的理论分析与梳理。由提出“语言结构”“风格”和“写作”三个维度的立体写作观开始,罗兰·巴尔特一直追求纯白和自由的写作状态。这在语言学及符号学的角度下探讨,是不可实现的悖论。巴尔特受到德里达解构主义影响后,将“作品”转为文本,树立了独特的自由文本观,从而抵达了“悬置”断言、反对傲慢的中性。 第三章,文本分析。秉持着碎片化、断裂化、悬置断言、暧昧的中性语言观与文本观,罗兰·巴尔特进行了许多以阅读“享乐”为标杆的文本实践。此章对《罗兰·巴尔特自述》、《S/Z》、《恋人絮语》、《明室》几个重要文本进行解读,以求得到对罗兰·巴尔特的理论发掘与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