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弗里施作品中的画像问题——以戏剧《安道尔》为例

来源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bao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那场大屠杀震惊了整个欧洲,超过五百万犹太人在德国纳粹时期被杀害。此后,人们一直尝试去解释人类的这种非理性行为。上世纪六十年代,瑞士作家马克斯·弗罩施的戏剧《安道尔》在苏黎世首演,当即在德语语言区激起了极大的反响:一个可怜的男孩因为私生子的身份而被生父谎报成犹太孤儿,并被当成其养子抚养。因为他是“犹太人”,所以招来了其他安道尔人的歧视,他们不断将他们对犹太人的刻板印象强加于这个男孩。尽管男孩努力想要融入安道尔,但是他始终被排除在社会之外。渐渐地,他放弃了努力,在生父公布他真实身份之际,他自己却选择了犹太人的身份。 观众们可以从弗里施的这部戏剧中找到他们一直在搜寻的答案--画像问题和偏见引起的僵化思想。而在该剧首演时,弗里施就已经声明,他想通过该剧表达的不仅仅是对反犹主义的批判,更多的是对画像问题的揭露。 本文尝试以《安道尔》为出发点,结合弗里施的其它作品对画像问题作出解释。由于画像和偏见往往体现在人物的一言一行中,因此《安道尔》的人物分析构成了论文的一个重点。对安道尔人不当行为的分析揭露了画像形成的过程:对男主人公转变过程的分析揭示了画像的负面作用及其恶劣后果:对男主人公爱人的分析则体现了爱破解画像的积极作用。 我希望通过分析《安道尔》从而突出隐藏在反犹主义之后的画像问题和偏见僵化思想,并希望引起读者对画像严重后果的重视,因为在《安道尔》首演的六十七年之后,画像问题仍然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今天,犹太人问题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反恐问题成为头号话题,伊斯兰教成为媒体焦点,但是媒体展现的是真正的伊斯兰教,或者正在制造着一个新的画像呢?德国《明镜》周刊2007年8月以《黄色间谍》为封面文章,使所有在德国的华人背上了间谍的嫌疑。是不是既“黄祸”之后,又有一个新的华人画像正在酝酿之中? 画像问题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倘若人与人之间能够多一些尊重和理解,那么或许很多不快甚至悲剧的产生都是可以避免的。
其他文献
1981年,法国学者安托尼·贝尔曼提出了翻译伦理这一命题。翻译伦理研究由此进入翻译学者的视野。  德国功能派作为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翻译伦理思想
朱迪·皮考特(Jodi Picoult)是美国当代著名畅销书作家,小说《姐姐的守护者》(My Sister’s Keeper)是其代表作,讲述的是为了救治患了白血病的姐姐凯特而借助试管婴儿技术出生的安
美国国内的宗教色彩浓厚,有着众多的宗教派别。宗教的影响力几乎随处可见,美钞、美国国歌以及联邦法庭上的宣誓无不含有“上帝”这个字眼。了解宗教与政治的关系是理解美国政治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是20世纪英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甚至可以说正是他开创了20世纪英国文学的一个新时代。在英国文学史上,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