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安氏Ⅱ1类错(?)畸形的患者采用Twin-block和Forsus矫治器前导下颌,通过矫治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的测量分析比较两种矫治器治疗前后上下颌骨、牙齿及软组织的生长改建效果,探讨矫治机理,为临床选用适宜的矫治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6-2014年间在天津医科大学口腔正畸科治疗完成的安氏II1类下颌后缩患者60例(男33例,女27例),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平均年龄在11.3±0.6岁,恒牙早期。本研究病例分别采用Twin-block和Forsus矫治器进行矫治,每组30例。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运用改良Pancherz分析法、Downs分析法等测量分析上下颌骨、牙和软组织变化。应用SPSS16.0软件对各测量结果处理后进行组内配对样本t检验及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并对检验结果进行讨论。结果:本研究运用Twin-block、Forsus矫治器对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安氏II’类下颌后缩患者进行治疗,平均疗程18个月,均有良好的生长引导、促进作用,收到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X线头影测量显示:1.骨骼改变:1)分别对比Twin-block组(下文简称T组)和Forsus组(下文简称F组)治疗前后:下颌位置均前移,表现为B-Y、Po-Y, SNB角均显著增大、ANB角减小(P<0.05);有效促进下颌骨的生长,表现为下颌综合长度(Ar-Po)、下颌升支高度(Ar-Go)、下颌体长(Go-Gn)及全面高(N-Me)、下面高(ANS-Me)均显著增加。2)T组和F组在对下颌升支高度(Ar-Go)、下面高(ANS-Me)进行组间对比时有统计学差异(P<0.05)。3)T组下颌平面角(MP/SN)治疗后变大(P<0.05),而F组MP/SN在治疗前后没有明显变化,两组在对MP/SN进行组间对比时有统计学差异(P<0.05)。4)T组和F组对SNA变化量(ΔSNA)进行组间对比时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对A点位置变化量(△A-Y)进行组间对比时有统计学差异(P<0.05)。2.牙(?)改变:1)T组和F组均存在上颌切牙舌倾,下颌切牙唇倾,上颌磨牙远中倾斜,下颌磨牙向近中倾斜,但程度不同。2)骨牙比例:T组在6.02mm的覆盖减少量和3.00mm的磨牙关系改善中,牙齿效应分别占51.4%和56.93%,骨骼效应占48.60%和43.07%;F组在6.70mm的覆盖减少4.90mm的磨牙关系改善中,牙齿效应分别占48.52%和52.96%,骨骼效应占51.48%和47.04%。3)T组和F组覆(?)分别减小了3.30±0.91mm,3.70±1.94mm。3.软组织测量变化:T组和F组颏部改善,两组间对颏唇沟深度变化量、上唇凹深度变化量进行组间对比时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 Twin-block、Forsus矫治生长发育高峰期的安氏Ⅱ1类下颌后缩患者,有效促进了下颌骨矢状向的发育,Ⅱ类骨面型趋于正常,侧貌改善。2.与Twin-block相比,Forsus能更好地促进下颌升支的生长。Twin-block在矫治后下颌平面发生顺时针旋转,而Forsus矫治前后下颌平面基本不变。3.与Twin-block相比,Forsus对上颌生长及上牙弓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上颌磨牙向远中倾斜、下颌磨牙向近中倾斜的作用较为明显;下前牙更加唇倾。4. Twin-block矫治器磨牙关系的调整及前牙覆(?)、覆盖的减小主要由牙齿效应引起,而Forsus矫治器既有牙齿的位移也有牙槽骨的改变,其前牙覆盖关系的调整主要由骨骼效应引起。5.与Twin-block相比,Forsus适用范围广。促进下颌骨矢状向生长的同时又促进下颌升支高度的增加,下颌平面角基本不变,所以正常偏高角病例可优先考虑。Forsus易使下前牙唇倾,不适用于下前牙中度拥挤、唇倾度较大的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