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慧日永明智觉延寿”禅师,为宋初著名的禅门大德。永明延寿(904—975),俗姓王,字冲元,余杭人,为唐末五代宋初吴越国高僧。永明延寿禅师为禅宗之法眼三祖,净土宗六祖。在唐末五代先后成立的禅门五宗当中,法眼宗虽成立最晚,但在教法上却是最具特色、影响最大的一支。从某种角度看这也是禅宗,更确切的说是佛教发展的必然。本文对于延寿如来藏思想的阐释着眼于从法眼宗在禅宗思想史中的地位来切入。因此,对于法眼宗在禅宗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禅宗与如来藏思想的关系将在本文的第一章首先作出简要的说明。而在此处,则先要谈下如来藏的理论特点。对于如来藏思想,本文的定位是:如来藏思想自古有之。在古印度吠陀时代就可寻到它的踪迹。因此,对于印度人而言,如来藏思想并不需要建立,但是当它落实到名言,并正式作为一种学说进入佛法范畴中时,它必然在与其他学派的理论交涉中形成自身的思想体系。本文所要谈的正是这样一个体系。如来藏,让人初而不觉,后被中国佛教再次发现。一般来说,按照理论特点,佛法大致分为三个部分:般若学(以中观学派在阐释“空”的方面最为彻底,而成为般若学的代表学派)、唯识学、如来藏思想。在般若学中,“空”论不是一种虚无,“空”反思地自我解构,所以“空”常表现为空之有而被表述为“妙有”。同样的,在唯识学中所谈之“有”必以“空”为其终点,谓之“真空”。因此“空”与“有”在相互破解中得以再次建立。而这种融合“空”与“有”所建立起的理论便是如来藏思想。如来藏思想代表着一种批判理论,它在缘起论层面将法我二执破解;如来藏思想同时也是一种建立的理论,它将“空”和“有”融汇到佛性“妙有”的诠释中,由此使佛性论得以确立。而正是佛性论奠定了整个中国佛教的根基。由此可见,如来藏思想有着自身批判和建立的特质。其特点常常是通过三个方面来展现:空性如来藏、佛性如来藏、识性如来藏。这三方面刚好完整的体现了上述如来藏思想特质。因此可以说,中国佛教各宗各派无不是以如来藏思想为根基来建立其各自判教的方式和理论体系的。以如来藏思想为依托的教派以天台、华严、禅宗,最具代表性。加之《楞伽经》、《大乘起信论》等如来藏思想鲜明的经论的出现,使如来藏思想在中国迅速扎下根来,并得到很大的发展。在中国佛教中,如来藏一词常被“心”一词来指代。如《大智度论》中所言,“心是依、是持、是建立”。因此,在中国佛教的语境中,“心性”常常用以指代“佛性”。名言虽异,所指却为一。如来藏、心、涅槃、佛性、常常可以等同视之。具体到禅门法眼宗门人永明延寿的如来藏思想,延寿在他的著作《宗镜录》中有所解释:“一心者名如来藏”1。延寿将如来藏用“一心”来指代,为的是突出心的“不二”特质。这里“不二”意味着一种包容和拯救。包容体现在延寿佛教理论有明显的融合特质;拯救体现在延寿所处特殊的历史时期,堪当拯救佛法的重任。本文在梳理永明延寿的如来藏思想时,则必然重点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来阐释其如来藏之“一心”的思想。因此他的心性论是以融合教与宗,会通禅教,以证明“一心”之旨为特点。延寿的如来藏思想是他成就百卷《宗镜录》的基石,另外他的著作还有《万善同归集》六卷,《注心赋》四卷,《唯心诀》等。此外,佛教中的如来藏思想就其内涵而言,它与古代印度的如来藏思想并看不出区别,而外延则有所不同。这是因为,佛法不是一种僵化的哲学体系和思想,缘起中道与八正道中道思想是正确理解佛法的重要方法。而在此中,言表较之意表更具有方法论意义。因此,各宗各派,以及其各自门下的高僧大德对于佛法的判教方式,解读诠释和教化方法的不同当然成为本文力图说明的重点。在此,同时希望通过研究永明延寿禅师的思想,进一步理解如来藏思想的深刻内涵。而至于佛法的真义,则只可能在扬眉瞬目的意会中各自体悟了。具体来说,本文将主要从四个方面来阐释永明延寿的如来藏思想:第一部分为简要介绍永明延寿如来藏思想产生的背景。主要突出如来藏思想对于中国大乘佛教的意义。分别从禅宗与如来藏思想的关系,以及法眼宗和如来思想的关系两方面来阐述。这其中还包括对于禅宗思想的简要概述,以便于深入理解延寿的如来藏思想,并为引出下文做铺垫。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永明延寿如来藏思想的理论特点。这一部分分别从永明延寿如来藏思想的根本特点之“一心”,以及其“一心”的圆融性方面来阐述。其中,在根本特点“一心”这一节的内容中,将如来藏思想的渊源及发展脉络作为延寿如来藏思想产生的背景而铺垫。并结合如来藏思想本身的三个特点来分别阐述延寿的如来藏思想。第三部分主要从延寿如来藏思想的依止方面,体现其“一心”之“不二”的特质。分别从三个角度去展开:首先是禅教融合方面,这是以法眼宗为代表的博物禅的最大特点;其次,根据延寿旗帜鲜明的在《宗镜录》中所表示的那样,分别从“宗依达摩,教义贤首”两个方面来讨论。第四部分主要从永明延寿如来藏思想的实践方面来阐释。主要讨论他在弘扬净土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对于净土理论的创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