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通过无菌采取健康奶牛瘤胃液,选取瘤胃厌氧细菌的特异性培养基,按照厌氧菌分离鉴定的方法,分离、筛选出2株瘤胃厌氧菌,通过细菌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结果和细菌16S r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分析,确定所分离的2株菌(分别命名为NY1、NY2)均为Actinomyces ruminicola菌株。为了解分离的2株厌氧菌株的产酸性能,取健康牛瘤胃液分为对照组(不添加菌株),添加NY1组和添加NY2组,进行体外产酸试验。结果显示:NY2组pH均低于NY1组和对照组(P <0.05);且NY2组中乙酸、丙酸、丁酸及总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NY1组(P <0.05);NY2组乳酸浓度均低于NY1组和对照组(P <0.05)。因此,NY2具有更强的产酸能力。为阐明NY2在不同精粗比日粮瘤胃液体外发酵特性,取健康羊瘤胃液,加入NY2菌液及其作用底物2.0g精粗比日粮(T1组:60:40,T2组:50:50,T3组:40:60),于培养瓶内连续发酵,取0、2、4、6、8、10、12、24、36、48h培养液,测定pH值、乙酸、丙酸、丁酸及乳酸含量。结果显示:T3组与T1组、T2组和对照组相比,pH显著降低(P <0.05),乙酸、丙酸、丁酸及总VFA浓度显著升高(P <0.05),乳酸浓度显著下降(P <0.05)。为明确NY2在不同精粗比(同上)日粮瘤胃内的发酵特性,取6只健康羊,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只,试验组注入NY2培养液,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采集0、2、4、6、8、10、12、24h瘤胃液,检测pH、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乳酸含量。结果显示: T3组与T1组、T2组和对照组相比,pH显著降低(P <0.05),乙酸、丙酸、丁酸及总VFA浓度显著升高(P <0.05)。因此, NY2菌株更适宜在精粗比40:60的条件下生长。为研制微生态制剂,将NY2与痤疮丙酸杆菌以不同比例混合,研究其体外发酵特性。无菌采取健康羊瘤胃液,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试验组按加入NY2(Actinomyces ruminicola,简写为Ar)与痤疮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简写为Pa)菌液比例的不同分为三组即(M1组:Ar/Pa =40:80,M2组:Ar/Pa=60:60,M3组:Ar/Pa =80:40),于培养瓶内连续发酵,取0、2、4、6、8、10、12、24、36、48h培养液,测定pH值、乙酸、丙酸、丁酸及乳酸含量。结果显示:pH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M2组明显低于M1组、M3组和对照组(P <0.05);M2组中乙酸、丙酸、丁酸及总VFA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M1组和M3(P <0.05),M2组乳酸浓度明显低于M1组和M3组和对照组(P <0.05)。为研制微生态制剂,将NY2与痤疮丙酸杆菌以不同比例(同上)混合,研究其瘤胃内发酵特性。选取6只健康羊,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只。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试验组向试验羊体内接入不同比例的细菌混合液。采集0、2、4、6、8、10、12、24h瘤胃液,检测pH、乙酸、丙酸、丁酸、乳酸含量。结果显示:pH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M2组明显低于M1组、M3组和对照组(P <0.05);M2组中乙酸、丙酸、丁酸及总VFA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M1组和M3(P <0.05),M2组乳酸浓度明显低于M1组和M3组和对照组(P <0.05)。上述结果表明:分离鉴定的NY2菌株具有更强的产酸能力,更适宜在精粗比40:60的条件下生长,微生态制剂中NY2与痤疮丙酸杆菌混合比60:60时,更有利于瘤胃发酵。不仅可保持pH在6.0~7.0之间波动,利于瘤胃微生物发酵,并且能够充分利用瘤胃内容物来促进乙酸、丙酸等挥发性脂肪酸生成,降低乳酸的生成,为今后瘤胃微生态制剂的应用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