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压缩感知的数字图像水印技术研究

来源 :华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z1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脑、平板及智能手机在人们生活中被广泛使用,方便我们随时随地上传下载数字图像作品。这些多媒体内容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但是容易被修改,因此版权保护和内容完整性认证的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数字图像水印技术因可以实现数字内容的版权保护和完整性认证,成为了信息安全方面的研究热点之一。随着科技的进步,对数字图像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导致数字水印技术中的水印容量和透明性的矛盾更加激烈,同时提高水印的安全性也越来越有必要,而将压缩感知理论应用于数字图像水印技术中有利于解决这些问题。  压缩感知理论指导稀疏或可压缩的信号用远小于奈奎斯特定理要求的频率采样。信号经压缩采样后的测量值包含了准确恢复原信号所需的信息,实现了信号采样和压缩的合并。用更少数据量的压缩感知测量值作为水印图像的完整描述,这有利于解决水印容量和水印透明性的矛盾;压缩感知测量值具有计算保密性,这有利于提高水印安全性。  在本文中重点研究了结合压缩感知技术的数字图像盲水印技术。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概括如下:  (1)介绍了数字图像水印技术,包括研究背景与意义、特征、评价标准、分类、框架及经典的水印算法。在总结归纳现阶段基于压缩感知的数字水印技术工作的同时,分析了压缩感知技术应用于数字图像水印中的优势。  (2)提出一种基于图像几何校正和分块压缩感知测量值奇异值分解的鲁棒水印方案。针对直接在图像压缩采样测量值上嵌入水印的方案对常规攻击和几何攻击鲁棒性差的问题,对测量值的奇异值进行量化嵌入水印,并在水印检测前,用图像归一化技术对受到几何攻击的含水印图像进行几何校正,确保水印可以被正确提取。实验表明该方法提高了水印对常规攻击和几何攻击的鲁棒性。  (3)提出一种基于压缩感知的双加密灰度水印算法。首先,对灰度水印图像采用压缩感知预处理,实现了水印图像的编码加密及压缩。其次,加密和压缩的水印信息嵌入到载体图像压缩感知域,这是第二次加密。水印信息的提取及水印信息的重建均需要特定的测量矩阵密钥,提高了水印的安全性。同时,对水印信息的有效压缩进一步提高了水印容量,有利于解决水印嵌入容量大和良好水印不可见性的矛盾。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及超高层建筑迅猛发展,深基坑支护工程也随即成为岩土工程领域中的一个热点及难点问题。本文分析了深基坑支护形式的基本特征,详细介绍了主动支护结构、被动支护结构的主要支护形式。  关键词:深基坑;主动支护;被动支护;联合支护  1深基坑支护技术  深基坑支护一般作为临时性工程而存在,是指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地下部分施工时,需开挖基坑,进行施工降水和基坑周边的围挡,同时要对基
期刊
本论文研究基于图像绘制技术的虚拟现实场景漫游系统,主要研究内容是鱼眼图像的校正算法、图像拼接算法及其漫游浏览的视平面的重投影算法。在基于经纬映射图对鱼眼图像的校正
随着分组交换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软交换将逐渐取代电路交换成为电信网络的未来。在软交换环境下,电信网络除了提供传统的语音业务还应该能够提供视频、数据和智能等业务
利用计算机仿真和电路实验来研究和观察混沌现象始于80年代初期,近20年来,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已取得许多相关的成果,尤其是在多涡卷混沌吸引子的研究方面。本文致力于对一类
随着网络建设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多媒体通信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多媒体数据尤其是视频数据量的巨大,为了满足传输带宽需求,视频信号通常需要
TD-SCDMA网络采用了上行同步和均匀圆阵(UCA)智能天线等新技术,因此服务基站可以方便的获得移动用户信号的到达时间(TOA)和到达角度(DOA)。借助这两个参数可以实现单基站的对
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属于多载波调制技术(MCM)的一种,它以其良好的特性成为下一代移动通信领域研究的重点。但是其特有的调制方式决定了它存在着较高的峰值平均功率比(PAPR
摘要水泥土搅拌桩系指利用水泥等材料作为固化剂,通过特制的搅拌机械,在地基深处,就地将软土和固化剂强制搅拌,由固化剂和软土间产生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反应,使软土硬结成具有整体性、水稳定性和一定强度的水泥搅拌桩。这种水泥土搅拌桩与桩周土一起组成复合地基,从而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地基沉降。为解决深厚软基上高速公路桥头跳车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水泥搅拌桩四搅两喷两搅一喷  一、工 程 简 介  水泥搅
期刊
智能监控技术与传统的监控技术相比较,主要区别在于可以利用计算机视觉、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等相关领域知识赋予计算机自主决策能力,及时检测并识别监控领域内的各种异常
人们对移动通讯业务与日俱增的需求,迫使学者们不断的对相应的技术进行改进。在整个通信过程的各个模块中,接收端检测算法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而在诸多检测算法中,多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