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砾组分析,结合相邻区域地层特征对比,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早白垩世宜君组砾岩进行研究,发现研究区不同区域砾岩组构、形成的水动力条件及古水流方向存在明显差异。宏观特征为:(1)宜君组砾岩早白垩世初期为干旱—半干旱环境下山麓洪积扇相沉积,风化程度低,靠近盆地内部演变为辫状河沉积;砾石分选和磨圆度靠近盆地内部有变好的趋势,具多物源和快速堆积的特点。(2)根据砾组差异,将宜君组地层划分为四个区域,分别是西南部陇县—千阳区、中西部凤翔—麟游区、中部永平—彬县区和南部岐山区。西南部陇县—千阳区的砾岩,主要来自陇山古生界;中西部凤翔—麟游地区的砾岩,主要来自北秦岭褶皱带;南部岐山区砾岩,主要来自下伏中元古界官道口群;中部永平—彬县地区砾石主要是来自北秦岭褶皱带,极少量来自下伏中元古界官道口群,为混合物源区。(3)通过对凤翔—麟游区的砾岩做垂向剖面,对其进行砾组分析,发现剖面砾性较为稳定,而砾岩的粒径和砂泥岩透镜体含量明显可以划分三个期次,垂向特征为“顶底粒径细、砂泥含量多,中间粒径粗、砂泥含量少”,反映早白垩世早期,北秦岭地区至少经历了三期不同强度的隆升剥蚀。因此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在早白垩世时期,盆地西南区陇山古生界褶皱系已经隆起成为物源区,同时阻隔北秦岭花岗岩的运移;而中西部和南部为单一物源区,表明渭北隆起在岐山一带虽已见雏形,却并没有阻隔北秦岭花岗岩物源;盆地中部为混合物源区,且物源向盆地内部运移距离较远,表明渭北隆起在彬县南部一带隆起幅度较小。因此,认为早白垩世的渭北隆起西南部、南部已经隆升,但隆升幅度向盆地东部依次递减。通过沉积环境分析,发现现今残存地层的沉积环境主体为冲洪积扇的扇中相和扇端相沉积,而缺少冲洪积扇的扇根相沉积,表明早白垩世盆地沉积南界至少在今渭河地区甚至达秦岭北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