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以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为研究对象,通过配制投喂等蛋白、等脂肪、不同糖水平(0%、8%、16%、24%、32%和40%)的试验饲料,研究饲料不同糖水平对斑点叉尾鮰幼鱼生长性能、肌肉营养成分、血液相关指标、相关酶活力的影响,旨在确定斑点叉尾鮰对饲料糖的适宜需求量,为斑点叉尾鮰配合饲料的研究和生产提供改进的理论依据。本试验以玉米淀粉为糖原料、以大豆油为脂肪原料、以进口鱼粉为蛋白质原料,制成配合颗粒饲料后对斑点叉尾鮰幼鱼进行3个月的投喂养殖试验,结果如下所列:1.在本试验条件下,斑点叉尾鮰幼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以及其蛋白质效率(PER)这三个指标值均随着饲料糖水平的上升而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第4组(24%)值最高。斑点叉尾鮰幼鱼的饵料系数(FCR)则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第4组(24%)值最低。根据试验鱼WGR、SGR、PER、FCR分别与饲料糖水平拟合的回归关系来推算,理论上要使斑点叉尾鮰WGR、SGR、PER数值最大,FCR数值最小时,饲料糖添加水平应分别为17.55%、18.00%、16.92%、16.04%。2.本试验结果表明,饲料糖水平对斑点叉尾鮰幼鱼的粗蛋白、粗灰分、水分含量均没有显著的影响,但对其肌肉粗脂肪含量有影响,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这说明斑点叉尾鮰也具有将饲料糖转化为体脂肪的能力。3.经过分析血浆葡萄糖浓度、胆固醇含量、甘油三酯含量、总胆汁酸含量等相关血液指标随饲料糖水平变化而增大的趋势,同时结合各组实验鱼的生长情况推断出:第3组(16%)和第4组(24%)的饲料糖水平可保证本试验条件下斑点叉尾鮰幼鱼机体所需的正常胆固醇水平,而第6组(40%)的斑点叉尾鮰幼鱼可能已由于超量摄入饲料糖而造成了肝脏损伤。4.本试验中,斑点叉尾鮰幼鱼的血浆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的活性随摄入饲料糖水平升高而升高,第5组(32%)和第6组(40%)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含量都显著高于其它各组,表明该两个试验组的斑点叉尾鮰幼鱼因长期摄入高水平的饲料糖,可能已造成其肝脏损伤,从而导致了血浆AST和ALT含量显著性增加;而碱性磷酸酶含量随饲料糖水平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第4组时碱性磷酸酶含量最大,这表明24%的饲料糖水平是斑点叉尾鮰幼鱼机体自主分解利用糖类物质的临界点。综合以上结果,本试验条件下斑点叉尾鮰幼鱼饲料中添加16%-24%的糖含量较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