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内攻击行为问题是当前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国际性热点问题。近20年来,各国心理学家对攻击行为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我国也对此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但这些研究主要还是停留在调查分析攻击行为现状的层面,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干预研究较少。即使有干预研究,也多是针对特殊的群体。小学儿童因其身心发展的特殊性,易成为攻击行为的高发人群。国内外的研究与实践表明,移情可以有效减少攻击行为,合理归因也能减少攻击行为。因此,本研究从提高小学儿童的移情水平与引导儿童的合理归因两方面入手,进行团体干预,以减少其攻击行为。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以及文献分析,探析小学儿童攻击行为的特点及移情与交往归因和攻击行为的关系,运用团体干预的自然实验对小学儿童进行教育。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研究一是小学儿童攻击行为特点的研究;研究二是小学儿童移情与攻击行为关系的研究;研究三是小学儿童交往归因与攻击行为关系的研究;研究四是移情训练和交往归因训练对小学儿童攻击行为的干预研究。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小学儿童攻击行为在性别变量上的差异显著,男生显著高于女生。(2)小学儿童攻击行为在年级变量上的差异显著,五年级显著低于六年级;五年级也低于四年级,但差异不显著。(3)小学儿童攻击行为在生源地变量上的差异不显著。(4)小学儿童攻击行为在是否独生变量上的差异显著,独生子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5)小学儿童攻击行为在排行变量上的差异不显著。(6)小学儿童攻击行为在父亲文化程度变量上的差异不显著,在母亲文化程度变量上的差异显著。(7)小学儿童攻击行为在父母职业变量上的差异显著。(8)小学儿童的移情水平与攻击行为呈显著负相关。(9)失败归因量表所有因子均与攻击行为呈显著正相关。成功归因量表部分因子与攻击行为存在显著相关。(10)移情训练与交往归因训练对小学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显著,能够减少小学儿童的攻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