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形聲類篇》是清代學者丁履恆所著的音韻學專著。主要有古韻分部、通合理論、諧聲理論三大部分,本文分別對這三部分的内容進行了整理研究,將其中的諧聲聲符、通合韻字以及部分諧聲字整理出來,與段玉裁《六書音均表》、黄德寬《古文字譜系疏證》、何九盈《古韻通曉》、王力上古音三十部諧聲表及其《詩經韻讀.楚辭韻讀》等上古音研究成果進行比較,主要採用文獻考證法、歷時共時比較法等對《形聲類篇》的古韻作系統研究,結論如下:一、古韻分部我們對丁氏所列諧聲聲符進行了整理,將其與段玉裁、王力進行了比較,得出以下結論:1.丁氏東、冬分部值得肯定,然部分韻字仍相混;其將祭部分出極有見地;丁氏屬考古派,其入聲韻部未獨立。2.丁氏諧聲聲符歸部較段氏整齊,與王力較接近,然部分聲符收錄及歸部略顯雜亂,不夠嚴謹。二、通合理論我們引用李鵑娟對丁氏古韻十九部的擬音,對丁氏《詩經》韻的通合韻字進行了整理分析,通過與段玉裁、王力進行比較,得出以下結論:1.丁氏發明的四大通合條例頗有見地,丁氏不僅重視主要元音在古韻通合關係中的作用,還重視韻尾的作用,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對通合理論的構建有著重要的作用,對古音學研究無疑是一大貢獻。2.丁氏通合韻字呈現出主要元音和韻尾配列整齊的面貌,可見其通合理論的準確性。通過與段、王比較,發現三者有不少通合情況不同,究其原因主要為:①語音系統的差異;②字在轉抄過程中出現譌誤;⑧諧聲聲符與《詩》韻的矛盾。三、諧聲理論丁氏對諧聲的認識有七點,我們對其進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1.丁氏認為“同聲不一定同部”,值得肯定,然其對諧聲字認識不足,導致一些象形、會意等字誤判為諧聲字。2.丁氏較好地對異讀字進行歸部,且糾正了時人錯誤的諧聲認識,同時通過對幾個古文字的考證補作諧聲聲符,可見其古音學及文字學功底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