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我国苗族、侗族的主要聚居地,那里民风质朴,人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创造美好家园的同时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那积淀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节日庆典,那美不胜收的民族民间工艺和保存完整的唐宋风格的民居建筑,成为黔东南独具一格的旅游资源。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文化展演”已逐步融入到了黔东南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受大环境的影响,当地的人们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展演”意识。对于那些自幼成长在黔东南苗乡侗寨里的民族作家而言,滋养他们的不仅是黔东南原生的民族文化、原始的自然生态、原貌的历史遗存,还有贯穿于其精神、心理、生理等方方面面的民族文化展演体验,都是他们文学创作的催化剂或助燃剂。本文以黔东南民族作家韦文扬、潘年英为研究对象,运用文化学、民族学、社会学和文艺学的研究方法,联系“文化展演”理论,对两位黔东南民族作家的文学想象进行解读,通过分析两位作家成长的文化背景找到进入其文学世界的突破口,进而比较两位民族作家的文学创作,客观地把握民族作家创作的某些特色和规律,从而探讨“文化展演”对两位民族作家文学想象的影响。本文除绪论外分三章展开论述:第一章主要以苗族作家韦文扬的“苗山”系列小说为参照,结合作家自身的苗族文化背景,从文化渗透和人物塑造的双重角度,解读韦文扬在“文化展演”意识下是如何对苗族文化进行文学演绎的。第二章从侗族作家潘年英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入手,探讨童年经验与其文化自觉及文学创作的关联;通过解读潘年英的文化身份,论述侗族文化在其文学创作中呈现的两种“展演”形式,即根植于故乡的民族志书写和源于生活经历的文学表达。第三章对黔东南民族作家韦文扬与潘年英的创作进行比较分析,探寻两位民族作家文学创作的共性特征和规律,以归纳和概括出“文化展演”对于他们文学想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