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振动搅拌机的振动特性与动平衡研究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rike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振动搅拌作为提高混凝土搅拌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方法,已经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良好应用。然而在使用中发现,由于机器实测振动强度和振动分布规律与设计结果不一致,存在着混凝土产品质量不稳定、机器运转稳定性和可靠性差等问题。不合理的激振结构与参数是造成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本课题研究对提高振动搅拌机械的技术水平,充分发挥振动搅拌对混凝土材料的改善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本文采用理论分析、计算机仿真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根据振动搅拌混凝土的作用机理以及激振方式与振动参数对振动搅拌性能的影响,确定卧轴式振动搅拌机采用“振动搅拌一体化”的激振方式,其振动作用面积大、范围广,所需振动强度为3~5;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产品情况,设计了单端偏心激振结构和双端等幅激振结构的振动搅拌装置模型,通过ADAMS和EDEM软件仿真,分析了不同工况条件下振动系统、搅拌系统等结构上的振动分布规律,以及满足动平衡的条件和实现方式;最后,对理论与仿真分析结果进行了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单端偏心激振结构,搅拌端应使用关节轴承支承,保持与振动传动轴同轴心,以满足搅拌轴运动要求;通过正交仿真发现模型振动分布规律只与振动参数和激振结构有关,与搅拌线速度和搅拌轴转向无关;振动强度在振动传动轴上呈现“中间小,两边大”的分布规律,在搅拌轴上由振动端向搅拌端线性衰减;通过EDEM—ADAMS对模型带载工况下联合仿真,采用作差法求解振幅,发现模型振动分布规律不受混合料影响,振幅稳定,符合圆锥振动模型;对振动搅拌装置进行动平衡设计计算,发现搅拌臂及叶片排列规律影响振动传动机构动平衡效果,并结合不同物料搅拌特点,给出合理的搅拌臂排列及布置方式;双端等幅激振结构的搅拌轴上不同位置振动强度基本一致,混合料受振均匀,但振动激励需同频同步输入,以防搅拌轴中部振动强度变小,出现双锥振动现象,并且两端振动传动机构都需动平衡计算,以消除一端动不平衡对另一端动平衡状态的影响。
其他文献
作为一个拥有众多陆地和海洋岛屿的大国,海洋战略在我国总体发展战略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明确,我国越来越重视海洋技术的发展。完备的水下导航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在战略地位上非常重要。惯性导航系统是用于水下导航和潜艇定位广泛使用的导航系统并且具备自主性和隐蔽性的特点,但是惯性导航系统对于水下潜器位置的计算是通过积分运算实现的,导航误差会随水下潜器航行时间增加而逐渐积累,对于需要进行长航时任务的潜艇来说,
生物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应对环境危机和能源危机最为有效的手段,因此,在过去半个世纪里曾备受关注,但由于与传统化石能源相比不具有成本优势,因此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尚未能实现生物能源的大规模应用。但随着“碳达峰、碳中和”国家生态经济战略的提出,生物质能源的发展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微藻,作为第三代生物能源原料的代表,可以以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CO2为原料进行光合作用合成自身能量物质,进一步可
近年来,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铁路无线通信系统的系统容量需求日趋增加,如何在满足日益增长的系统容量的同时提高乘客的通信体验变成了铁路事业发展的主要着力点。长期演进的铁路移动通信系统(Long Term Evolution for Railway,LTE-R)因其扁平化和IP化的网络特征,具有传输速率高、系统时延低等优势,已经成为铁路通信系统的主要发展目标。越区切换技术是LTE-R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向行人的多目标跟踪是实现智能监控系统的核心任务之一,通过多目标跟踪算法对输入的视频序列行人目标进行数据提取和行为分析,使智能监控系统能更高效的感知复杂场景。在当下疫情期间,政府需要对病毒携带者和接触者的轨迹密切关注,因此智能监控系统会在该环境下发挥重要作用。论文基于现有Fairmot多目标跟踪框架,提出三点改进,提高对行人的跟踪精度。主要工作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传统的行人检测算法DPM和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是盆地内富油凹陷之一,近些年成为研究的热点,其中玛湖凹陷风城组是油气勘探的重点层位。风城组地层形成时的环境较为特殊,为碱性湖泊环境,并受到火山活动的影响,而且风城组经历的成岩作用及形成的岩石矿物与在正常湖泊环境下有所不同,因此具有重要且特殊的研究价值。本研究以岩心薄片为基础,采用岩矿鉴定、扫描电镜(SEM)、电子探针(EPMA)、阴极发光(CL)和激光拉曼(LR)等测试手段,探讨
Ni3S2具有出色的化学稳定性和良好的电子电导率,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显示高理论比容量;然而,其在循环过程中会面临严重的体积膨胀及材料粉化,导致其循环稳定性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论文从结构设计,表面改性和形貌调控等方面对Ni3S2电极进行改进,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化学镀方法,通过原位形成的氢气泡作为模板,控制镀液p H值和温度,获得具有不同孔结构的三维多孔镍。结果显示,化学镀液的p H=9
二次供水作为城镇供水系统的“最后一公里”,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是增进人民福祉的基础保障。二次供水泵房能耗在整个城市供水系统能耗中占比较大,多数泵房能耗高的问题亟待解决。为提高二次供水设备效率,充分发挥叠压供水设备节能优势,本文主要针对叠压供水设备节能分析与运行优化进行以下研究:首先,研究叠压供水设备能耗组成和各个能量传递环节中效率与调速比关系,综合分析确定设备调速比范围为75%~100%。根据各
石墨烯的成功剥离,打开了探索二维半导体材料的大门。二维半导体材料优异的物理性质、实验室上的成功制备、广泛应用在纳米电子和光电领域等方面使其成为材料研究领域的焦点。但单个的二维材料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两种或多种二维材料通过层间范德华力垂直堆叠在一起形成的范德华异质结构的出现弥补了单个二维材料的不足并获得了愈加优异的特性。这种异质结构材料选取多样、简单;形成后具有特殊的界面态;易于调控的电子结构等
出租车凭借方便、快捷、舒适度高等优点,广受出行者的喜爱,一直是城市居民常用出行方式之一。然而,随着城市传统出租车数量的增加及网约车的出现,出租车交通事故率也逐渐上升,对交通安全提出了巨大挑战。传统交通安全分析方法原理简单易懂,但缺乏对交通系统宏观层面的把控,本质上属于“事后补救”。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引入“交通安全规划”的思想,宏观规划层面的要素被纳入研究范畴,以交通分析小区(TAZ)为基本单元,分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环节,是调节生态过程的主要因子,直接反映了植被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生产能力和陆地生态系统的质量状况,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平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研究渭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特征、探究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基于遥感影像数据、气象观测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和土地利用类型数据等,以Arc GIS10.2、EN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