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80年代主旋律电影被正式命名,当时基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现实状况,具有意识形态宣教功能的主旋律电影受到政府格外的重视和扶持。借助于政府的“九五五〇”工程等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以及借助献礼契机,上世纪90年代涌现了多部优秀的主旋律电影,也成为了主旋律电影的辉煌时期。然而过多地强调电影的政治功能,忽视了电影的商品属性,整个电影行业陷入了低谷。随着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与十四大的召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取代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主旋律电影政府包办的模式已不再适应自由竞争的市场,主旋律电影开始寻求变革。新千年入世以来,美国电影的引进由原来的10部增加到20部,加上国内以《英雄》为代表的商业大片的崛起,主旋律电影在市场上更是举步维艰。借助政府政策和资金等先天的优势,主旋律电影开始加入类型片的元素,人物塑造也逐渐摆脱高大上的伟人形象向平民化的普通人转变,开始聚焦小人物的命运。新千年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主旋律影片,同时丰富了主旋律电影的市场化生存经验。但是主旋律电影的政治宣教功能与院线的的商业性存在的矛盾性严重阻碍着主旋律电影的发展,主旋律电影尝试采取措施来调节缓和矛盾,如借助嫁接类型元素,从普通个体叙事视角出发,抛弃一元化的英模形象,使用数字技术等方法来重塑红色经典,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文通过对新千年产业化进程中的主旋律电影的生存状况的分析,从产业链的一角反观当今主旋律电影在市场下的生存优势和不足,对主旋律电影现下的市场化发展提出针对性的策略。绪论部分,简单介绍新千年产业化进程中的主旋律电影的研究现状、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主体部分由以下三章构成:第一章,主要分析了上世纪90年代的主旋律电影的兴盛和电影产业低谷的状况,以及主旋律电影在新千年产业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生存挑战,并将新千年以来的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拟划分为三个高点进行分析。第二章,主要是针对主旋律电影的发展状况的评论与分析。指出主旋律电影与商业院线之间存在的矛盾,以好莱坞电影为参照来调节矛盾。同时列举了新千年主旋律电影为适应市场化生存自身所采取的策略,以及从主旋律电影的生存历史经验中获得一些启示。第三章,主要探讨了产业化进程中主旋律电影发展的策略。首先提出作为主旋律电影的创作人员应该坚守好底线,改变旧的观念,向新的观念转变。其次借助主旋律电影丰富的取材资源对其进行资本化的打造,可以向数字好莱坞时期的漫画改编的英雄大片借鉴经验。最后提出遵循市场规律,探究主旋律电影的吸引力模式,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来改述红色奇观,借助互联网实现云销模式,并且指出了年轻观众群的重要性。文章通过对新千年产业化进程中的主旋律电影的生存状况以及发展策略的探究,希望主旋律电影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真正成为受观众喜爱的主流电影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