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感知的学校气氛与学校适应的关系——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mt127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和学校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两大微观生态环境。相对家庭而言,学校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学校气氛是学校环境特征的最重要的敏感指标。鉴于学校气氛传统研究的困境,本研究从发展的生态学理论、阶段-环境拟合模型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的观点出发,提出了“感知的学校气氛”的概念并编制了初中生感知的学校气氛测量问卷(PSCI-M)。采用四点量表评分方式,从师生关系、秩序与纪律、同学关系、学业压力和发展多样性5个维度对初中生感知的学校气氛进行测量。  采用PSCI-M对366名初中生感知的学校气氛与学校适应进行调查。结果表明:  1、建立“感知的学校气氛”的概念是合理的,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指标,符合心理测量学的基本要求。  2、初中生感知的学校气氛总体上是健康积极的,感知的学校气氛各维度均存在显著的性别与年级差异。  3、感知的学校气氛不同维度对学校适应具有相对重要的独特价值。  4、感知的学校气氛对学校适应的影响作用是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实现的。
其他文献
本文依据相关理论基础的指导,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中设计开发出结合自动答疑方式和异步答疑方式,具备动态交互性的高效辅导答疑系统。并将该辅导答疑系统应用于实际的教学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重要课题,希望通过学习方式的实质性变化,逐步改变以教师、课堂和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作为
教育信息化改革离不开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制约着教育信息化改革的进程。回顾近几年来的学习资源建设与应用情况,尚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一直存在着“建设
阐述了该机组的结构与特点,提出了一种综合考虑相变材料利用率、空气处理效果满意率和运行费用节省率来确定系统最佳蓄冷量和运行方案的方法;通过经济分析提出了临界附加初投资
1999年到2005年,中国大陆地区一共新增了175所从专科升格的本科院校。作为我国本科高等教育的新生力量,所有这些新建本科院校,都在理论和实践上探索自己的办学定位以及如何形成
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正在改变,新型的学习方式需要学习者会进行自主地、探究地以及合作地学习。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特
多元智能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该理论从一种与传统观念不同的角度审视了智能及教育问题,日渐成为诸多西方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