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树轮早晚材同位素是提取湿热地区季节性气候变化信号的有效指标,福建地区也有相应研究工作开展,然而福建地区早晚材碳氧同位素年表尚未建立。论文选取对气候变化敏感且相关研究不足的福建省这一湿润亚热带地区,第一次建立该区长达215年(1801-2015)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树轮早晚材碳、氧同位素序列,通过早晚材稳定碳氧同位素序列与气象因子(温度、降水、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等)之间的相关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树轮早晚材同位素是提取湿热地区季节性气候变化信号的有效指标,福建地区也有相应研究工作开展,然而福建地区早晚材碳氧同位素年表尚未建立。论文选取对气候变化敏感且相关研究不足的福建省这一湿润亚热带地区,第一次建立该区长达215年(1801-2015)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树轮早晚材碳、氧同位素序列,通过早晚材稳定碳氧同位素序列与气象因子(温度、降水、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等)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1)1-5月份的日照时数(r=-0.468,p<0.01)和相对湿度(r=0.619,p<0.01)是影响马尾松早材稳定碳同位素分馏(Δ13C)的主要限制因子,晚材碳同位素分馏(Δ13C)则主要受到当年4-7月份的最低温度(r=-0.576,p<0.01)及9-10月份的相对湿度(r=0.544,p<0.01)的影响,相对湿度是贯穿马尾松生长期的碳分馏限制条件,也是福建地区马尾松碳分馏的共同限制因子,早晚材气候信号的混合和限制因子的复杂说明早晚材稳定碳同位素研究的必要;(2)马尾松早材稳定氧同位素(δ18O)序列主要受1-5月的日照时数(r=0.538,p<0.01)和4-5月的相对湿度(r=-0.571,p<0.01)影响,晚材稳定氧同位素(δ18O)序列则主要受到7-10月的日照时数(r=0.582,p<0.01)和相对湿度(r=-0.533,p<0.01)的影响,早晚材均反映相对湿度与日照时数信息,对比发现此时晚材δ18O序列具备替代整轮δ18O序列进行气候分析的潜力。通过重建研究区1821-2015年1-5月及7-10月相对湿度分别代表华南春雨期和季风期的水文气候条件,分析发现在年际尺度上二者协同变化并不稳定,可能受到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变率调控;而在年代际尺度上二者驱动机制也不相同,华南春雨期水文气候受到北大西洋年代际涛动(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调控,季风期水文气候则受到亚洲-太平洋涛动(Asian Pacific Oscillation,APO)调控。
其他文献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不仅是维系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主要载体,而且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保护资源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也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着必须的物质资料。对于森林生态系统而言,林下植被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林下植被的出现和发育对于稳定植物群落、提高森林生产力及养分循环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南方水土流失区各项生态恢复措施和植被重建工程的实施,林下植被逐步发育和不断变化,先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凋落叶是土壤有机质(SOM)输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凋落叶进入土壤后会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同时,外源有机质的输入为微生物提供更多的易分解碳,导致微生物对氮的需求增加,促使微生物分解SOM获得其生长所需的氮源,进而影响到激发效应。为探讨影响激发效应的内在机制,本研究采用室内培养的实验方法,将三种13C标记的凋落叶作为外源添加碳,设置施氮和不施氮处理,通过测定气体排放量、土壤基本理化性
磷是限制亚热带森林生产力的重要养分之一,而增温带来水、汽、能量的变化将直接或间接影响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从而对土壤磷的供给能力产生何种影响仍存在不确定性。此外,林龄则通过改变植物的磷养分需求、归还和周转等过程,导致土壤磷供给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当前已有研究大部分基于微宇宙的幼苗控制的实验结果,而关于生态系统水平上的不同林龄土壤磷供给能力是否因土壤增温而改变仍鲜有报道,且关于不同林龄土壤磷组分将对
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在林业应用的不断深入,对森林资源进行全过程、全覆盖、全要素的监测体系取得了不错的发展。对森林资源信息进行提取是基于遥感技术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应用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开展森林类型分类研究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但目前在森林类型提取方面仍存在精度不高、分类结果可信度低等问题。综合利用遥感影像多元特征进行森林类型信息提取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森林分类精度,但同时
碳(C)是植物生长发育的核心元素,磷(P)是影响亚热带地区森林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子,C、P的耦合作用广泛存在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影响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的生态化学计量,对微生物和植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C、P化合物结构简单,易于被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吸收利用;凋落叶是亚热带森林土壤重要的能量和养分来源,对土壤C、P等养分元素的循环过程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探寻不同C、P化合物输入和不同凋落叶
森林植被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分,全球变化对森林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亚热带地区作为温带与热带的过渡区,对环境变化更加敏感。我国亚热带地区森林资源丰富,固碳潜力不容忽视,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亚热带森林植被生长以及固碳能力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模拟增温和隔离降水的方法对杉木幼树生物量分配和碳库特征进行探究。依托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站,在野外原位增温与隔离降水实验平台共设置
氮素的淋溶、损失不仅成为限制森林生产力的影响因素,而且对生态系统的安全产生极大的威胁。本研究地点位于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白砂国有林场(25°04′~25°15′N,116°30′~116°38′E),选取6个不同林龄段(4,8,18,28,40,≥100)的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并在每个林龄段做真重复选取3~4个20 m×30 m的样地作为试验小区。通过对不同林龄天然次生林0~10 cm土层的理化性
土壤氮素循环在自然界生态系统元素循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主要包括固氮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等。土壤微生物在氮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驱动和调节着氮循环的各个过程。杉木人工林不同的生长发育会引起林地土壤以及植被等的改变,土壤微生物也会做出相应的响应,进而影响人工林土壤养分的周转与循环。因此,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杉木人工林土壤硝化、反硝化过程及微生物进行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杉木林氮素周转的变化规律及影响
全球0-3 m土层土壤碳储量约为2344 Gt,高于植被和大气的总和,其中,森林土壤碳储量约占全球土壤碳储量的39%。因此,森林土壤碳库的微小变化将会影响全球碳平衡。全球气候变化将改变森林生产力和地上、地下凋落物输入,从而影响土壤碳库。长期以来对微生物通过合成代谢实现固碳作用以及微生物残体对土壤有机碳累积的贡献关注较少。我国亚热带地区,大量的天然林转变为人工林,森林转换改变了土壤有机碳储量、凋落物
近年来,由氮沉降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变化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对此展开诸多研究。生物质炭(Biochar BC)作为一种新型土壤改良剂,在改善土壤酸性、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例如N、P)、增加碳汇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在氮沉降增加背景下,施用BC对人工林土壤养分影响如何,进而如何改变杉木幼苗的养分吸收,目前报道还不多见。为此,本实验采用析因设计,氮沉降处理分为0(N0)、40(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