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商业银行改制上市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100多家各类银行中普遍存在产权结构单一、资本充足率低、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不良资产比率偏高、经营效益低下等问题,严重影响中国银行业市场竞争力。入世后,银行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中国相对封闭的金融体系将逐步融入国际金融竞争大格局之中,以国有银行为主体的商业银行改革更是显得迫在眉睫。2005年以来,在内外部环境的双重压力下,中国商业银行通过处置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引入战略投资者等一系列举措,加速推进重组改制上市步伐,截至2008年底,国内共有14家商业银行在内地和香港上市。目前中国上市银行已经搭建起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在这一制度框架下,构建良好公司治理机制是中国商业银行进一步改革的核心。上市商业银行如何通过有效优化公司治理机制将制度创新转化为综合经营绩效的提高,成为目前以及未来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在银行公司治理改革与模式探讨的基础上,将视角深入到了银行内部,把股权结构、董事会安排、高管薪酬等内部治理要素纳入到银行公司治理的范畴,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银行公司治理分析框架。在这一框架下,深入研究了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特殊性,确立了风险控制为核心的治理理念,进而选取了具有银行特性的变量,实证检验了内部治理变量与银行综合绩效间的关系,提出了优化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政策建议。首先,商业银行具有资本结构上的高负债比、资产交易的非透明性和极为严格的行业管制和监管等特征,决定了银行特殊的公司治理的利益导向,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构成商业银行内外部公司治理机制的各要素产生了影响,因此,银行公司治理是通过银行内外部治理机制的优化,更好地协调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起到控制经营风险和保护债权人利益的作用,即银行公司治理的核心在于保护包括股东和债权人在内的所有投资者的利益。其次,本文探讨了中国上市银行的股权结构、董事会安排、高管薪酬等内部治理机制。研究结果发现,国有股比例与不良贷款率之间存在显著的U型关系,拐点为69.08%,法人股比例与银行综合绩效、流通股比例与银行综合绩效均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提出不能将进一步优化国有控股上市银行股权结构简单地理解成人为方式降低国有股比例的观点。中国上市银行董事会在控制银行风险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作为商业银行决策的核心的董事会,受到来自外部监管和股东的压力而变得越来越谨慎,但是董事会的独立性没有体现出治理绩效,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需要进一步优化独立董事制度。中国上市银行普遍实行两职分离,但是董事长和行长分设并没有对上市银行高管层薪酬产生实质性影响,外部董事并没有发挥监督高管层薪酬计划的作用,董事会制定高管薪酬计划主要以盈利水平作为业绩评价指标,风险控制水平没有对高管薪酬产生影响,机构投资者有更多的方式、更积极的意愿参与上市银行治理,监督高管层,对不符合股东利益的高管报酬计划提出质疑和反对。最后,本文运用动态模拟的方法研究发现,与中国上市银行综合绩效相关性最高的内部治理变量为国有股比例和高管薪酬,两者与综合绩效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转折点对应的国有股比例为40%左右,高管薪酬对数为6.3148,综合绩效为0.018。当国有股比例在0~0.4、高管薪酬在4.0037~6.3148之间时,国有股比例和高管薪酬共同作用推动综合绩效指标上升到极值0.018,表现出利益趋同效应;当国有股比例在0.4~0.7029、高管薪酬在6.3148~6.6178之间时,虽然提高高管薪酬仍然能够提高综合绩效,但是国有股比例的提高将导致综合绩效的下降,而且超过了高管薪酬对综合绩效的正面影响,从而表现出利益侵占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