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的深生态价值构建——主观模式与客观模式的对冲负效应研究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xh0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科技的进步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便利,然而,随之而来的是生态危机的凸显和生态矛盾的加剧。深生态学作为西方环境伦理学派的一支新军,把生态危机起源的矛头直接指向人类和人类社会,认为人类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都已成为生态危机的起源,并且强调生态危机的根本是人文危机。   在这一危机理论的指导下,深生态学分析了众多社会和人类矛盾,并对浅生态学和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批判,强调“大我”的“自我实现”和“生态中心主义平等”,继而作为深生态的最高准则。然而,在实践活动中,深生态意识并没有被深刻的认识,人类中心主义和狭义的生态中心主义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生态问题依旧趋于严重,在景观设计领域,“大树移植”、“河岸硬质化”等反生态行为依然是社会的普遍问题。   湿地公园作为生态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客观生态规划中强调设计的生态化与传统的生态价值,但是对于利用湿地公园特有的生态传播价值的主观模式构建并没有被重视,造成主观模式和客观模式的对冲负效应。本文以深生态学的理论和思想为指导,对生态危机的根本源头“人文危机”采取特殊的方法缓解——通过湿地公园特有的属性:生态性和教育性,来传导生态理念和生态价值观。并且归纳出湿地公园可使用的生态展示方式、生态科普方式、生态感召方式和生态污染震撼等方式以达到人们“生态意识的培养和强化”、“生态价值观的转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这三个梯度的改观。促使人们脱离个人中心主义和狭义生态中心主义观念,最终缓解目前全球面临的生态危机。  
其他文献
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重要时期,高能耗的工业化产品严重威胁着自然环境。随着种种环境问题的出现,使“生态”一词不再是生态及生物学家的专属范畴,而是在社会各界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