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诗和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大瑰宝,都是中国优秀的文学遗产。当前,对唐诗和宋词的研究不胜枚举,主要涉及鉴赏、意象、流派、翻译等,而对二者的温度隐喻研究尚为少见。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对唐诗宋词中的温度词语料进行穷尽性的分析,确立唐诗与宋词中涉及的温度概念隐喻并分析各个隐喻的目标域与源域之间的投射特点,然后对唐诗与宋词中涉及的温度概念隐喻、冷暖意象进行比较,并从人的基本经验、时代与文化背景等角度出发,分析异同产生的经验基础。认知语言学认为,身体体验是形成抽象概念的基础,人们常用基于身体体验的概念表达非身体体验的概念,即用更具体的概念表达抽象的概念。作为人的基本认知域之一,温度概念可以通过隐喻投射到温度感知以外的概念域。为了更为系统地比较唐诗与宋词中涉及的温度隐喻的异同,本文将温度词分为热感温度词和冷感温度词两类来进行研究。本文语料来源于《全唐诗》与《全宋词》,从具有代表性的文人如李白、杜甫、柳永、李清照等14人的3,636首诗和2,227首词中筛选出含有温度词的句子并进行分类整理后,通过对所选语料的系统分析,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唐诗和宋词中温度概念隐喻投射范围大同小异,如感情、视觉、事物的状态、疾病等9个概念域在唐诗和宋词中都有所涉及,但宋词中出现的态度域并没有出现在唐诗中。同时,同一投射范畴中的具体映射在唐诗和宋词中也有所区别,例如,当温度域投射到事物的状态域时,唐诗中的映射更倾向于萧条的状态,而宋词中的映射则更倾向于凝固的状态。(2)唐诗和宋词中冷觉温度词出现的频率都高于热觉温度词,相对于唐诗,在宋词中冷觉温度词出现的频率更高。(3)唐诗和宋词中冷觉温度词多用来表示消极概念,如坏的情绪、冷漠的态度等。唐诗中的热觉温度词多倾向于表示消极概念,如焦虑的情绪,生活的艰辛等,而宋词中的热觉温度词多用来表示积极概念,如愉快的情绪、温和的性格等。(4)共同的身体体验、语言文化的传承、特殊的时代背景、个人生活经历以及诗歌的风格等原因分别造成了上述异同的产生。总之,本文通过对唐诗与宋词中代表性人物的诗词所涉及的温度隐喻进行量化统计与分析比较,揭示了唐诗与宋词中温度概念系统的建构特点,反映了其中冷暖意象的呈现特征并探究了其成因。本文的研究发现进一步验证了人类的认识基于身体体验和生活经验的观点,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隐喻的认知研究,并为唐诗和宋词的赏析及翻译等提供了一些认知语言学上的理论依据。另外,理解唐诗宋词中的温度隐喻义有助于汉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这些诗词,同时也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开展,进而有效地推广汉语,传播中国古代文化,加深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促进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