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区位研究

被引量 : 16次 | 上传用户:miskil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持续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国家竞争力决定着一个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话语权,国际上对于如何快速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探索从未停止。那么,在区域经济中,如何适应这种形势,发挥区位优势,使得空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是区域理论探讨的前沿课题。区位,是生产和生活的载体、经济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定位。因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区位相互之间在资源禀赋、人口供给、社会历史延续等方面存在各种差异,造成区位经济发展投入与产出水平的不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理性经济主体从收益最大化的目标出发,充分比较区位的地价、运费、市场、便利性等区位因子的经济性,选出适宜生产和生活的空间位置,这是区位论研究的一般内容。区位论的发展从古典区位论到新古典区位论,已经把对区位因子的观察由微观视角发展到宏观视角,区位论正在由微观区位论向宏观区位论发展。微观区位论是从企业决定项目选址的既定影响出发,把区位因子放在企业的成本收益分析框架中分析,在经济学理论上属于局部均衡分析,是指导企业进行生产选址的重要理论,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也相对较多。而宏观区位论是把区位因子与区域的,甚至全国或国际间的各种社会经济因素联系起来,来观察区域的优势、劣势和区位因子作用发挥条件的理论。国内外的研究主要是延续企业的生产项目选址,把对区位因子的观察视角从微观扩展到宏观,这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紧密相关。企业在经济上的联系性已经发展到空前高度,已不能仅仅从地租、运费等区位因子本身直接对生产成本的影响来考虑其区位选择,而要从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对区位因子的影响,以及区位因子的整个市场状态来考虑区位选择,从而使区位因子考察视角由微观转向宏观。这时研究区位因子对企业空间选址的成本效益分析,在经济学上是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与此同时,现代国家已经走出政府(地方与中央)完全不介入资源配置的古典经济学派的社会经济状态,各国政府也都对空间区位的利用进行政策指导,即从整个国家的资源禀赋与生产力出发,进行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和区域规划。这种区域布局和规划的政策行动,需要从整个市场角度研究区位因子如何影响区域的社会成本和收益,即需要对区位因子的观察由微观到宏观演化。这种需要应当通过对企业宏观区位视角的发展研究来满足,而目前的经济分析对此还十分薄弱。本文根据这种需要,通过七章篇幅,沿着区位及其经济作用——微观视角的区位——企业宏观视角的区位——政府宏观视角的区位的逻辑顺序,分析了宏观区位的基本思想和政策意义,力求实现区位理论和应用的创新,为政府制定区域规划和生产力布局政策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分析区位因子,本文将一般认为的微观区位因子宏观化,创新性地提出宏观区位因子,实现了区位因子由微观向宏观的转变。即与微观区位论的地租、运费、市场三个主要因子相对应,提出了宏观级差地租、地区运输条件、地区贸易量三个重要的宏观区位因子,并在对宏观区位因子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宏观区位论。依据这一理论,对比分析了不同区域的宏观区位因子,明晰其区位优势和劣势,以方便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区域规划和生产力布局研究。我国从建国到如今,区域规划及生产力布局,历经了从计划调配到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过程。虽然我国在实践上自改革开放之初已经大量使用区域经济政策,例如确定6大经济特区和15个沿海开放中心城市,开发西部和振兴东北地区,批准了几十个区域性经济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等等,但是指导区域规划和生产力布局的基础理论和经济分析依然相对薄弱。区域规划理论,主要是在中心地理论基础上衍生出的布局理论,欠缺对单个区位性质的研究和对比,因而需要一个以区位因子分析为出发点的理论来弥补我国区域规划中的理论不足。同时,以局部均衡为分析方法的微观区位论,主要指导企业、居民等微观主体选址布局,企业或个人在追求经济利益或效用最大化下进行区位选择,会导致中心—外围区域以及城市贫民窟的产生,造成区域间收入差距和地区发展不平衡,会导致忽视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国土破坏等等。为此,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一体化的角度,将微观区位因子宏观化,就会避免微观视角的区位选择行为的空间负面效应。本文研究内容的架构为:第1章导论,分析了选题的国内外社会经济背景以及论文研究框架、方法和创新点,提出了宏观区位研究是区域经济学理论前沿的基本命题;第2章文献综述,通过阅读区位论方面的经典作家专著和大量的期刊文章,梳理了区位论及区位因子选择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发展进程,分析了区位论应企业生产选址和居民生活选址需要而产生的理论过程,注意到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使人们对区位因子的观察视角已经在从微观转向宏观,但是宏观视角的区位理论才刚刚被人们提出,还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理论;第3章在分析区位与区位论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总结了微观区位论的实践指导作用。指出微观视角的区位因子,如地租、运费、市场、便利性等是企业、居民微观主体进行布局选址的依据,微观区位论主要分析这些微观区位因子的选择。在市场经济下,这种选择行为导致了区域中的核心与边缘、空间累积因果效应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空间社会效应,这些影响既对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作用,又产生了一定的发展局限性;第4章宏观区位总论,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在揭示了微观区位本质和阐述了区位观察视角由微观到宏观的演变趋势之后,分析了区位的公共属性和宏观意义,定义了“宏观区位”概念,建立了宏观区位解析式。通过分析宏观区位因子与区位优势的关系,以及宏观区位因子结构及其选择的原理,解释了宏观区位的本质。区位对于微观主体是个体的生产或生活空间,而对于政府则是社会的生产或生活空间,因此是区域规划的对象。微观主体是从自身利润或效用最大化出发对区位进行选择,而政府是从社会收益最大化出发对区位进行选择,这些微观区位论都没有进行研究,是传统区位论存在局限性的基本原因。本章通过对微观区位因子的宏观化,创新了区位理论;第5章对我国的区位选择与生产力布局进行了分析。对我国区位选择与生产力布局的历史进行了回顾与评价,比较分析了集中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区位选择与生产力布局的计划解与市场解,接着总结了宏观区位因子及宏观区位视角下的生产力布局原则,最后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各区域宏观区位优势现状及潜在经济实力进行了分析;第6章是宏观区位论与生产力空间分布模式的比较分析,讨论了美国、日本两国区域生产力布局历程,以及分别表现为“全国布局”和“都市圈”布局的模式现状,作为我国分布模式选择的借鉴。本文认为,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应基于宏观区位特点,采用全国范围布局与城市化区域资源配置相结合的方式;第7章阐述了宏观区位理论的政策意义,在讨论了宏观区位政策的涵义、内容和工具后,分析了宏观区位理论的政策意义,包括区域规划、区位政策及区位因子政策。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地域由广阔逐渐显现为空间拥挤,资源由丰盛逐渐趋向匮乏,开采使用的低效率及开发的过度性,影响了发展的可持续性。虽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整体经济实力在不断累积中稳步增强,正一步步地由经济大国转化为经济强国,但是我国目前多项人均指标在世界排名中仍然落后,需要从更综合的角度研究资源特别是空间资源的有效利用。为此,实现区位因子微观视角的宏观化,有重要的资源配置意义。我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需要更为合理的配置资源,这需要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而政府政策的有效性得益于政策支撑理论的发展。宏观区位理论在微观区位理论的基础上,提升了人们观察区位因子视角的社会性和公益性,从而能够制定出高质量的区域规划和生产力布局政策,具体包括功能区利用政策、宏观级差地租政策、交通区位政策、沿海和内陆发展政策、富资源区和富技术区政策、城市和乡村政策、城市化区域政策以及土地利用政策、劳动力区域市场政策和资本区位政策等,这将会使区位因子更好地为我国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其他文献
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典型化事实表明,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工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而城市化的发展又推动了经济增长。但是,我国与世界上大
红茶是世界上最流行的饮料之一,随着消费量的日益增长,质量控制变得越来越重要。传统红茶品质分析方法是通过感官审评和理化检验来评价茶叶品质,但感官审评结果易受审评者主观或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文化传承、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精心选编的、最优质的教学资源,思想性、艺术性极高,在提高学生
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给企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一方面顾客要求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越来越高、交付周期越来越短,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的运营成本不得不不断压缩。而精益的速度和六西格玛
乙烯装置产生的废碱液中含有大量的硫化钠,在外排之前要经过废碱氧化单元进行处理。介绍了低压法和高压法2种废碱液氧化技术,分析了不同压力条件下装置的运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皇冠(Mahkota dewa)属瑞香科(Phaleriamacrocarpa[Scheff.]Boerl)植物,盛产于印尼。皇冠的叶子、果实、树茎等都有明显的药理作用,在印尼民间,已有许多病例说明它具有治愈肾病、肝炎
近年来,电化学氧化技术以其环境兼容性和环境友好性等特点,引起了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发展迅猛。电化学氧化技术的核心内容是开发电催化活性高、使用寿命长的高性能阳极材料
目的:探讨耳穴埋籽加艾灸腹部解除长期卧床腹胀及便秘患者的效果。方法:将60例长期卧床且伴有腹胀或便秘症状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护
为解决某非承载式车身轻型客车操纵稳定性试验的客观评分低于竞品车型的问题,首先对相关零部件进行分析,确定目标并提出改进方案。然后通过计算机仿真软件对所有方案进行仿真评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为小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对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深入探析了如何整合小学英语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