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海冰变化的地脉动响应研究

来源 :浙江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ottwong5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极海冰的时空分布及变化对地脉动的激发与信号特征具有显著影响,为通过地震学方法研究海冰提供了可能。本文针对近年来新兴的极地地震学重要分支—基于地震背景噪声的海冰研究,利用南极地震台站地脉动信号对南极地脉动信号的时空特征及其与南极海冰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利用南极地震台阵地脉动信号,对南极沿岸短周期倍频地脉动进行了定位分析。本文以南极沿岸台站PMSA、KOLR、BEAR、南极洲外海岛台站EFI连续地脉动数据,以及南极海冰密集度数据,分析南极地脉动信号特征。为了定位南极沿岸地脉动源区,我们使用频率波束分析法对南极沿岸XH地震台阵倍频地脉动(0.18-0.22Hz)进行定位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西南极地区地脉动信号受到南极沿岸海冰季节性增长的抑制影响显著,特别是短周期倍频地脉动频段地脉动信号,短周期倍频地脉动能量在每年2-3月前后最强,9-10月前后相对最弱,与海冰变化对应的最好;(2)通过对短周期倍频地脉动能量与沿岸海冰密集度进行互相关发现,短周期倍频地脉动能量与BEAR台站沿岸海冰密集度数据存在长期的反相关关系;(3)通过对短周期倍频地脉动能量与台站距海冰边界距离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短周期倍频地脉动能量与BEAR台站距海冰边界距离存在反相关关系,相关系数约为-0.7905;(4)位于南极不同区域的台站接收到的地脉动能量并不完全一致,相对而言,南极半岛上的PMSA台站地脉动能量要更强;(5)西南极地脉动信号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即夏季较强,而冬季海冰逐渐扩展的时候则相对较弱,尽管每年地脉动能量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其与海冰变化的依赖关系长期存在并且较为稳定;(6)频率波束分析法能够监测到位于南极罗斯冰架XH地震台阵沿岸海域的地脉动噪声信号,并且在2016年2月在台阵西南方位观测到了较强的瑞利面波信号。本文的研究表明,通过南极地脉动研究、观测南极海冰是可行的,并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于金枪鱼延绳钓渔船“新世纪76号”2020年7~9月份在南印度洋进行的探捕项目。主要对南印度洋金枪鱼延绳钓捕捞技术、渔场情况、环境因子及生物学特性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本文对金枪鱼延绳钓渔具渔法做了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措施。在研究渔场环境上利用了CTD所测数据,并采用GAM模型分析了主要金枪鱼产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利用频率分布法分析了主要金枪鱼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包括叉长
学位
当今社会,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深入人心,全程冷链、配送及时就成了农产品物流配送的明确需求,但这无形中增加了配送成本。本文研究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以及主要影响因素,对制定合理的配送方案、减少配送成本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主要以A公司的营业数据为例,首先,通过灰色关联度的方法,确定冷链物流配送成本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接着,运用层次分析法,根据重要性对影响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
学位
有害藻华(HABs)引起的水生生态问题已广泛发生,不但极大阻碍了沿海经济的发展、污染饮用水资源,且产生的毒素经过生物富集化作用危及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甚至导致死亡。其中麻痹性贝毒(PSP)在有害藻华产生的毒素中毒性最强、分布最广、危害最大。而PSP的来源仍是未解之谜,藻-菌关系是揭示PSP来源的重要突破口,解析产PSP甲藻的微生物菌群结构和功能则是其首要前提。本文采用二代测序(16S r RNA V
早在两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巨大的恐龙在陆地上横行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龟鳖类动物的影子。根据爬行动物数据库(reptile-database)的记录来看,已记载并被命名的龟鳖类动物共361种。龟鳖类动物的栖息地随着人类对环境的大肆破坏而渐渐消失,又因为其他种种原因,诸如作为食物或是作为宠物这样的理由,可怜的龟鳖类动物无法逃脱被人类疯狂捕获的命运。保护龟鳖类种质资源也是刻不容缓,因此人类对龟鳖类动物有必
学位
学位
学位
为了满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源利用、工业发展、区域协调的需求,人们对水资源的开发率剧增。近年来,水环境有机物污染问题(如抗生素、环境激素等)非常突出,赤潮、物种大量死亡甚至灭绝等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及社会安全。光催化技术在处理水环境有机物污染方面有很大优势,该技术的关键在于开发出性能优异的光催化材料。早期研究的光催化剂都存在着能带宽、电子和空穴寿命短等问题。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溶剂热法成功